
20世纪80年代,乌达区解放路与巴音赛街十字路口。(郝士海提供)

20世纪80年代,原乌达矿务局及周边街景。(郝士海提供)

如今的“大十字路口”。(赵荣 摄)
■影像乌海
本报记者 赵荣
拂去历史的尘埃,翻开珍藏的城市相册,乌达矿务局、红楼、乌海火车站、“一通厂”、跃进火力发电厂、漠中泉啤酒厂……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岁月,记录着往事,也承载着城市的生命脉动与发展变迁。
本报《影像乌海》栏目旨在通过新老照片的对比,讲述难以忘怀的乌海故事,感受近50年城市变化的沧海桑田。
“大十字路口”,多么通俗、直白的称呼,一下子道出了路口的位置和重要性。在乌达区,这个称呼特指的便是解放路与巴音赛街的交会处。
解放路1984年命名,“解放”寓意精神解放和物质生活提高。该路北起乌达区实验中学,南至110国道,全长2840米,宽25米。沿途有乌达区中心医院、民乐商场、市第十二中学等,与团结街、胜利街、先锋街等街道相交。
巴音赛街因位于巴音赛街道得名,“巴音赛”为蒙古语,意为富饶。该路1964年建设,2012年重新修建,曾称乌达大街,后更名为巴音赛街。该街西起五虎山水塔、东至110国道,全长4450米,沿途有乌达区自来水公司、乌达区人民公园、银泰商城等,与皇冠路、解放路、公园路等相交。
两条主干道交会的路口,周边聚集着众多商场,是乌达区繁华商业的核心区域之一。而在路口西北侧,还留存着两处见证区域发展的历史建筑:原乌达矿务局办公大楼,始建于1961年,1962年落成,为砖混结构,共3层,占地面积约840平方米,曾是矿务局的核心办公场所。原乌达矿务局党委办公室,比办公大楼更早建成,1959年动工,1960年落成;建筑平面呈“工”字形,仅1层,高约4.5米,占地面积达3600平方米。在原乌达矿务局办公大楼投用前,这里同时承担着矿务局行政机构的办公职能。
时光荏苒,这个路口见证着城市的发展。道路拓宽、地标更新、生活升级,它不仅是交通的节点,更是乌达从过去走向未来的生动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