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拉僧庙记事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11-04 10:43:28

■市井故事

杨星灿

我曾参加过两部《海南区志》的编写工作,积累了不少历史资料。同时采访过好几位事件的当事人,讲述了所在单位的创办发展情况。给我总的印象是,20世纪50年代的拉僧庙,是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地区最为繁华的地段之一,是当地政治、经济、商贸、文化、教育中心。

现以时间为序,简要记述如下。

1950年9月,秋高气爽,风轻云淡。从拉僧河畔的一间土屋里,传出了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打破了往日的宁静。人们走进土屋,惊奇地发现,一位穿着朴素的年轻人,正在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孩子们坐在用泥土搭的课桌前聚精会神地听讲。这就是拉僧庙居民王忠孝发动群众集资创办的河畔小学,在家长们的期盼中开学了。王忠孝任教师,首批收了7名学生。乌海地区第一所民办小学在这里诞生了。

1972年,我到海勃湾化工厂采访,赵天龙、耿德明等几位老工人、老干部讲述了化工厂从察汗淖迁到拉僧庙的往事。1951年12月,鄂托克旗察汗淖制碱厂党代表刘学元,受旗委委派,到拉僧庙进行碱厂迁址前的考察工作。伊克昭盟人委同意了他们的迁厂要求,决定撤销鄂托克旗察汗淖制碱厂,成立伊克昭盟拉僧庙制碱公司,任命刘学元为副经理。1952年6月,刘学元带领21名工人,赶着5辆马拉“二柄子”车(用木头做的两个车轮子),上面装着3口铸铁锅、8只旧水箱和一些零星工具及行李,踏上了迁址拉僧庙的漫漫征途。从察汗淖到拉僧庙120多公里的路程,他们整整走了5天。刘学元一行来到图亥山下安营扎寨。他们只带了一顶蒙古包,人多住不下,大家就争着住山洞,下雨时有的住在大锅底下,或用沙蒿搭窝棚遮风挡雨。工人、干部一起动手,利用当地的土石垒起了12间窑洞,解决了食宿问题。又苦战两个月,建起了3个烟囱和苇席棚厂房,把3口小圆锅和8只旧水箱安装进去,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在1952年9月16日,以天然碱为原料,用土法生产出第一锅烧碱。从此,乌海地区第一家国营企业宣告诞生并正式投入生产。

1954年,拉僧庙制碱公司创办职工子弟小学,只有一间40多平方米的豆腐房当教室,有教师1人,学生20多名,课桌是用砖头搭的泥台子。这是乌海地区第一家企业办学校。

2015年,我采访图布信,了解乌海地区早期粮食供应情况,他向我讲述了拉僧庙粮站的往事。1955年4月,伊克昭盟粮食局在拉僧庙成立粮食经销处,办公地点在黄河渡口的几间破旧房子里。1956年7月,图布信调任粮食经销处主任。为了便于为拉僧庙制碱公司和老石旦煤矿的职工、家属服务,他们决定把粮食经销处从渡口搬到拉僧庙,在制碱公司厂房南面建了两排约400平方米的平房,一排顺街做粮食门市部,一排是办公室。后来把粮食经销处改为拉僧庙粮站,成为一个独立核算单位。这是乌海地区最早的粮食经销企业。

1956年6月1日,伊克昭盟人民委员会驻桌子山矿区办事处正式成立,驻地拉僧庙。当时矿区面积3000平方公里,总人口1478人。这是乌海地区建立最早的国家行政机构。

1956年,桌子山矿区办事处在石嘴山渡口黄河东岸组建陶瓷生产合作社,生产缸、罐、盆、碗等日用陶瓷产品。后在陶瓷生产合作社基础上建立了地方国营渡口陶瓷厂,生产粗瓷系列产品。这是乌海地区最早的陶瓷生产企业。

2014年,我采访张凤山,了解当年拉僧庙税务所的往事。1957年7月,鄂托克旗税务局在桌子山矿区设立税务所,在拉僧庙3间破旧的小土房里办公,所长张凤山。这是乌海地区最早的税务机关。张凤山说,全所共有6个人,管辖范围北到三盛公,南到巴彦陶亥,东到阿尔巴斯,西到黄河边,相当于现在海南区和海勃湾区两个区面积的总和,全凭骑自行车或步行下去征税。每下去一次,要跑三四天或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能回来。

1958年8月至12月,拉僧庙制碱公司通过技术革新生产的烧碱质量全部为一级品,纯度达到95度以上。当年生产烧碱4935.55吨,除畅销国内外,还出口到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烧碱是乌海地区最早出口到国外的产品。

当年的拉僧庙渡口,是乌海地区最为繁忙的水陆码头,不仅是内蒙古西部与宁夏交往的水路要道,而且察汉淖的天然碱、老石旦和雀儿沟的煤也要从那里装船外运。从萨拉齐、托克托来的船队,每七八个人拉着一只船在河岸上行走,一边拉着纤绳,一边喊着号子,逆水而上,到了拉僧庙渡口,装上天然碱和煤,则可一路顺水而下。拉僧庙渡口的繁华景象是从清朝延续而来。在我编写的第一部《海南区志·大事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清高宗乾隆年间,宁夏每年农历三月至十月,载重四五万斤的大木船和大小羊皮筏,顺黄河北上,经今海南地区进入河套,至包头、托克托。沿途所产药材(甘草、柴胡、枸杞等)、毛皮、粮食及皮毛制品等大宗货物运出。宁夏境内的花马池(今盐池)、横城堡、石嘴子等3个蒙汉交易市口,10天一市,今海南地区拉僧庙至石嘴山通市最火,喀尔喀、土尔扈特等部皆赴通市,以牲畜、毛毡、皮张、大盐,易布匹、米粮。”可见,拉僧庙渡口自古以来就是通商要道。

20世纪50年代,在拉僧庙成立的商业以及其他行业单位还有:老石旦煤矿保健站,伊克昭盟保险公司拉僧庙渡口营业所,伊克昭盟公路段拉僧庙黄河渡口养路工区,鄂托克旗邮电局桌子山邮电所,伊克昭盟公安处拉僧庙派出所,伊克昭盟桌子山矿区红星马车运输合作社,伊克昭盟人民法院拉僧庙人民法庭等。

1959年9月1日,桌子山矿区机关从拉僧庙搬到海勃湾。

参与创造“乌海第一”“乌海之最”的人们,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乌海早期历史的华美篇章,他们的功绩将彪炳史册。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