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9月29日,当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骆驼山煤矿安全设施通过最后一项验收时,骆驼山煤矿党委书记、矿长吕文波长舒一口气:“我们离整体项目验收又近了一步!”他望着窗外沉寂了20年的矿区,语气里满是感慨。
从2004年项目启动到2024联合试运转,再到如今“八大专项”全面验收,这条路,他们走了整整20年。
锚定“八大专项”:
破解20年遗留难题
“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八大专项’验收任务,这是矿井从试运转迈向正式投产的必经之路,更关乎着矿井未来发展走向!”2024年12月12日,骆驼山煤矿联合试运转当天,吕文波在会上敲定了重大决策。清单上的环保设施、水土保持设施、消防设施等“八大专项”验收项目,每一项都紧扣政策节点,更缠绕着20年来累积的历史遗留问题——既有设施老化的硬件困境,也有流程衔接的软件难题,成为矿井投产前的“拦路虎”。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矿领导班子牵头成立专项攻坚组,将“八大专项”验收任务拆解到各科室,明确时间节点与责任到人。从环保设施的排放标准校准,到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细节优化,再到档案资料的系统梳理,每一步都严格对标验收要求,确保“不缺项、不漏项”。而这场攻坚的核心,不仅是完成验收指标,更是以验收为契机,推动矿井生产模式与创新能力的全面升级。
巷道里的创新:
472米旧巷“变废为宝”
在井下472米处,一条曾计划永久密闭的采区皮带上山,成为验收攻坚战中最亮眼的创新案例。这条巷道已密闭近10年,内部积存有害气体,启封风险极高,却被副矿长崔建昌一眼“盯上”——“国有资产不能浪费,这条巷道或许能改造成供液硐室。”
这一想法提出后,矿领导班子迅速组织生产技术科、通防科、安全监察科联合制定方案:先由公司救护大队现场测量瓦斯,确认安全后编制专项启封措施;职工们随后轮番上阵,拆墙、清淤、安装设备,最终将“废巷道”改造成整齐排列着乳化液泵站、喷雾泵站的远距离供液硐室,可服务全采区3个采煤工作面。
“现在采煤工作面不用单独放泵站,既省了预算,又方便生产。”崔建昌看着重生的巷道,难掩笑意。这一创新不仅为验收任务中的安全设施与节能项目加分,更让全矿职工意识到:验收攻坚不是“被动达标”,而是“主动创效”。
攻坚“地下艺术品”:
全员拧成一股绳
抗灾排水泵房建设,成为验收任务中难度最大的“硬骨头”。这座泵房高14米、断面积68.1平方米,规模在西北地区首屈一指,却面临分层施工、混凝土浇筑两大技术难关。为确保防洪与安全设施验收达标,项目组创新采用“切蛋糕”式施工法:先施工上层6米巷道并做好支护,再以斜坡开挖方式打造3.2米宽、36.5米长、8米深的水泵井,最后统一用钢筋混凝土砌碹,分三阶段完成14米高的主体工程。
混凝土浇筑是关键难点——定制模板需绝对稳固,浇筑过程需均匀无偏差。技术人员连续三个月“泡”在井下,一次模板轻微位移,就从下午3点研究到晚上9点,最终吕文波拍板返工。
质量面前,没有妥协。如今,泵房混凝土墙面平整如镜,设备管线排列有序,被矿工们誉为“地下工程的艺术品”,稳稳扛起矿井排水重任,也为防洪与安全设施验收画上圆满句号。
“家文化”聚合力:
老矿焕新再出发
在攻坚验收任务的同时,吕文波提出“家文化”标准化建设:铺设5公里沥青路,用艺术绘画装饰硐室与巷道,让矿区环境焕然一新。“职工们感受到温暖,才会劲往一处使。”正是这份凝聚力,支撑着全矿跨越20年攻坚路。
9月29日,安全设施验收通过的消息传来,矿工们热泪盈眶——这不仅意味着“八大专项”验收接近收官,更标志着这座老矿即将迎来新起点。20年的坚守与创新,让骆驼山煤矿从试运转迈向新里程碑,这场验收攻坚战不是终点,而是它为国家能源事业贡献力量的新开始。
(孟荣 王婧 惠伊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