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超
秋风起,候鸟至。连日来,随着大批候鸟陆续飞抵我市,在黄河沿岸、湿地滩涂、环城水系等区域,随处可见候鸟翩跹的身影,一年一度的最佳观鸟季已然到来。
10月28日,在海南区巴音陶亥镇万亩滩湿地,成群的候鸟在此停歇聚集。它们时而在水面悠然栖息、低头觅食,时而腾空而起、掠过水面,清脆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尽显生命的灵动与活力,呈现出一派万鸟翔集的壮丽景象。记者现场观测,此间停歇的候鸟种类丰富,有黄嘴白鹭、灰鹤、大天鹅、白琵鹭等多种国家级保护鸟类。
鸟类是生态风向标。近年来,我市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候鸟科学监测、提升公众护鸟意识等一系列举措,不断优化候鸟迁徙与栖息条件。同时,持续加大技术设备投入力度,实现对候鸟种群、数量及栖息地自然环境的精准分析与有效保护。
在我市环湖公路旁,来自宁夏的摄影爱好者于超身着迷彩服,手持长焦镜头,稳稳守候在三脚架前。取景器中,两只赤麻鸭正在滩涂上追逐嬉戏。“收获太大了!”他欣喜地表示,“现在正是候鸟迁徙的高峰期,也是一年中观鸟的最佳时机。这次拍摄中,不少珍稀鸟类频频现身,乌海真可谓是观鸟和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据了解,我市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是候鸟重要的中途停歇地。同时,凭借区域内多样化的自然地质形态以及丰富的食物资源,每年都吸引大量候鸟在此停歇补给。当前,我市已进入候鸟迁徙高峰期,市民可前往适宜区域,欣赏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