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门口的就业招聘会。
■就业促进行动 聚合力 惠民生
本报记者 张楚研 文/图
在海勃湾区新华西街道,一股“社区微业”的新风正悄然改变着居民的生活面貌,家门口的就业招聘会、创业沙龙、手工工作室……今年以来,新华西街道积极响应民生诉求,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拓宽群众的就业渠道,让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就近就业、创业。
摸清底数
绘制精准民生图谱
在新华西街道,工作人员温舒瑜正在整理街道就业需求表信息情况,更新人员信息。在就业需求表中,人员类别、职业技能情况、就业需求、家庭情况等信息详细归类,一目了然。“我们会实时更新表格内的信息并随时查看,如果街道有合适的工作可以推荐就业,会从中选择最合适的人选。”温舒瑜说。
今年,新华西街道组建“网格员+热心人+志愿者”三位一体的摸排队伍,采取“线上问卷+入户走访”双线并进的工作模式,对常住居民开展“拉网式”就业情况排查,建立详实的就业需求台账,实现就业需求人群的精准识别与分类服务。依托街道就业需求“一张表”系统,实时更新求职意向与技能特长等信息,实现就业需求的动态化、精细化管理。该信息表目前已覆盖570余人。
整合资源
织密就业服务网络
有了精细的就业需求表,新华西街道创新组建了“就业协会”。该协会组建交流群,将需求表中愿意加入的居民拉入群中,随时在群内发布就业政策、招聘信息,让有就业需求的居民及时了解社会需求。此外,街道与辖区企业合作推荐就业,帮助部分居民解决了就业、实习等问题。
新华西街道居民李女士就通过街道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
李女士因为车祸导致残疾,丈夫也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孩子还在上中学,因为多重变故,李女士一家只能靠低保维持生活。
今年,新华西街道设立了公益性岗位,需要招聘一名社区保洁员,街道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李女士。经过面试等环节,她得到了这个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对于我们家来说却是一份珍贵的‘礼物’。看到我在努力,我儿子气势高涨,要努力学习;我老公一改生病后低迷的状态,经常陪我一起工作,他说要让我家回到正轨。真的很感谢街道的帮助。”李女士说。
新华西街道构建“线上+线下”就业服务矩阵。以“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为核心枢纽,按照“政策宣传、求职登记、岗位发布、就业培训、职业介绍”五步工作法,为居民提供全链条、有温度、精准化的“一站式”就业帮扶服务。街道还联合海勃湾区就业服务中心创新开展“职”通未来,“创”享青春就业创业赋能沙龙活动。今年以来,新华西街道及社区共接受就业咨询425次,受理就业业务355次,推荐岗位613次,成功帮助实现就业167人。
街道还创新招聘模式,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对接市区人社部门、辖区培训学校等资源,针对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创新采用“早市+夜市+小区”的形式,将招聘会办到大街小巷。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立以来,已成功举办3场大型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600余人。
创新机制
打造技能“加油站”
在“邻里驿站 巧艺坊手工工作室”,老师和学员不断交流,学习着各种手工艺品制作。
老师赵艳玲是新华西街道居民,她是一名残疾人。“我因病导致视力残疾。因为喜欢做手工,我的心态越来越好,制作的手工艺品种类越来越多,还通过售卖手工艺品创收。街道这次跟我联系,让我开设课程,我立刻答应了,能够帮助他人,我很高兴。”赵艳玲说。
居民张霞是第一次来体验,她对手工培训课程很感兴趣。“我常年在家照顾卧床老人,这次街道开了培训班,我便抽空过来学习,如果能在照顾老人的同时增加一份收入,我觉得很棒。”张霞说。
为激活基层就业新活力,新华西街道打造“邻里驿站 巧艺坊手工工作室”。项目吸纳辖区手工艺人,为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帮扶,形成“培训、制作、销售”闭环。自开业以来,吸纳手工艺人26名,组织开展手工技艺培训、作品展活动等20余次,带动残疾人、无业居民等11人就业,接收订单4个,卖出作品2000余件,居民累计增收9万余元。
此外,新华西街道还积极对接职业培训学校,开展“靶向式”技能培训及创业培训。依托专业机构开设失业人员创业技能培训班,并提供免费技能认证服务。街道累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11期,培训学员300余人。
新华西街道用绣花功夫编织出一张覆盖全面、功能完善的就业服务网,让就业服务既彰显精度更充满温度。“我们将持续深化‘社区微就业’建设,推动‘小社区’做好‘大就业’,不断谱写民生幸福的新篇章。”新华西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白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