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智慧
在“你在风干成一株苍老的树干时,没有讲述这里曾经发生一个动人的故事及其细节”这样的句子里走进阅读,这是马嘶新出炉散文集《穿过山谷的风》的语言风格。似乎有浅浅的埋怨,实不知那是爱的深沉表达。接下来写道:你用宽厚的双肩和钢铁般的脊梁,默默承担守护荒漠,呵护女人以及成为合格父亲的责任。
在这样的陈述中,一个父亲的形象站立在书页和情怀深处。这是中国式父亲的影子,他们的人生和事业表达就是承担责任、呵护妻小、任劳任怨、默默付出,脊梁扛着对土地无比的深情,双肩担负是对家庭的无限守护,以无言的坚韧,书写一个男人的宽厚。
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马嘶,进过工厂,做过报纸、杂志,还在电视台工作过,京漂20年,最后落笔于“自由撰稿人”的自谓。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行走在文学这条逼仄的小路,偶尔中断,时而坚持,近年以游走四方,书写有温度、有情怀、有欢乐的诗文为乐。不难看出,他对文学的忠诚和热爱简直到忠贞的地步,文学是他生命的绿洲,更是他人生瑰丽的梦想!
他喜小酒、爱美文、好户外、善自驾。无疑,这些喜好的因子,是他不甘寂寥的自洽,也是他热爱生活的写照,更是他文字素材的源头活水。
对文学的忠诚,表现在他于当下环境出书的文学郑重、行为落实和世相化表达上。
大家知道,这个环境下出一部书的难度,既有经济方面的考量,也有文本容量的尺度,还有阅读受众的研判,所幸的是《穿过山谷的风》这部散文集很受出版社青睐,当然是文字内容的纵横四野、海纳百川和可读性、耐读性,还有就是篇章字里行间所抒发知性的表达、生活的过往、生命的认知、生活的从容、生存的变化形态以及丰富的心路历程。
喜欢文字的人都知道,文学的喜乐甜酸,无非就是把我的事告诉给你,把你的再告诉给他,是一种经历、经验的精神传递,以及文学化生活的社会意义层面的诗意表达和陈述。
能在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世相风雨、炊烟彩虹及人生所追求的终极目的。
这部书构建为“远去的乡愁”“校园内外”和“工厂旧闻”三个分辑,收纳了80余篇作品。作品具有时间轴线分明、内容清晰、文章体量适宜、适合闲暇阅读、图文并茂的特点。
这部散文集文学元素丰盈,文字明亮素朴,抵达文学意义的深远与人生意义的问答。
以文学的技法建构文化的存在,书中那房后的小树林、那木瓜树的庙、那从军的老爸、那七大姑八大姨和农民二大爷,还有那蒸腾着馨香的杀猪菜,弥漫在记忆里的家长里短。如父母亲相敬如宾又相互埋怨与礼让的爱情片段,誊写了人间最为温暖的传承,鸡零狗碎的生活原意。父亲在被母亲数落急了,拿出东北老家口头语的撒手锏“好事儿全是俊小姐,怪事儿都是丑丫头”来抵挡母亲的“暴风骤雨”,这素常的生活片段,被他剪辑成一段相濡以沫的诗情画意。生活或许是慢条斯理、或许是叽叽歪歪、或许是言轻语重、也或许是鸡零狗碎……这才是生活的真实、家庭的真谛、世相的肌理、家和社会一隅最为温馨的港湾。
读到“爸爸今夜陪您喝杯酒吧!尽管这只酒杯我几次端起又放下,可我还是想好好和您喝上一杯。想想这么多年,爸爸,我亲爱的老爸,咱爷俩还真没有好好坐在一起喝杯酒,一起唠唠家常。年少时,我没资格和您对酌,当我能喝酒时,您却老了……”父父子子之间应该有的样子,又是多少儿子内心想表达,却没有表达,抑或没有机会表达,其中的情不得已,被风干成记忆中的撕心裂肺,或者遥不可及。
他继续写道“我曾偷偷地舔一口酒壶里那无色透亮的液体,除了刺鼻的辛辣呛得人流泪外,我弄不懂,这苦涩辛辣的水一样的液体,为什么常常被您默默端起,细细品味”。这场景引诱了多少回望,这不是现实版的时光在线吗?现在我们都到了父亲当年的年纪,此刻想起儿时的我们和当时的父亲,亲爱的读者,你说能没有生发万千感慨吗?如果说没有,我不信,你信吗?马嘶是不信的,他写在书上就是有字的力证。
认识马嘶兄是在群里,可能是三二句的问答,则建立起联系,在朋友圈得知他新作问世,才有了《穿过山谷的风》这部带着墨香的集子在2025年10月6日的到来。马嘶定居北京多年,现在生意场行走,却没有忘记或者撂下文学初心和初衷,把多年的过往纂集成书,这就是文学人和文学执手的基本姿态,忠贞不渝的值守。但凡是真正意义的爱好文学,在这一点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不是抄袭、不是觊觎,而是近似雷同而相同的心境。
“校园内外”一辑落笔更加纯粹真实,学校是人生社会的伊始,从观察到融入、从陌生到火热、从个人到群体,总有对“班主任及各学科老师”的深情和记忆,当面的规规矩矩、转身的调皮捣蛋、背后的窃窃私语,既给老师起绰号,又帮老师擦黑板,是温馨的回忆,青春的田园,那里的嬉笑打闹干干净净,一些小心思会被瞬间的轻风吹散、吹远,不掺杂利禄关系的同学情多么珍贵呀,还有严肃得像父母,情感上同哥姐的师生关系,依然甜美着每个有校园经历的人们。
当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岗位、走向工厂,那里是我们人生的实践开端和职业成长之地,多少这样那样的技术、多少这样那样的同事、多少这样那样的师父、多少这样那样的互帮互学、多少这样那样的近似尔虞我诈的计算、多少这样那样的选择……一一铸成我们岁月年轮的收获,感怀遇见、感动帮助、感谢提携、感恩芸芸众生你我他的同心勠力,握手擦肩。这一辑作者把情感成分和笔调拿捏得游刃有余,文字里有回旋、有真切、有稍纵即逝和疏密简繁,作为读者能懂得作者书写时的分寸考量。
纵观这部散文集,应该是作者的青春短章,记录了多少光亮岁月、铁血年华,食堂的韵味、音乐的、舞厅的交好、文坛的江湖……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一走进文章的纵深,又一一走散、走远、走到了记忆与回首……
不能说这部散文集文理很传统,但是谋篇布局不缺乏新意。作者把几十年人生过往的趣事儿、乐事儿、家国事儿用文字的温度刻下时光的温暖,世态的温情,很舒服。
与作者交流相邀到北京、乌海、呼市、三亚相聚。我想,一定真有这样的机会在北京、呼市、乌海相约,因为我女儿在北京工作,往来北京成了必修的课目。阿拉善和乌海比邻,呼市又是内蒙古的首府,且作后话。
封底有作者这样的一首诗:
这个没有骑手的黄昏
注定是短暂的
那些消逝在山谷深处的马群
留下失落和痛苦的印记
在暴风雨来临前
茫来至高无上的山神
把宁静的天际线撕开
让星光照亮山谷照亮那些奔跑的日子
在燃烧的篝火旁
那些拴在马蹄上的童年
那些不经意间
被少女发梢上的红头绳
扎紧的秘密
那些胡茬如草芒般锋利的骑手
他们成群结队涌入这个夜晚
像满天星辰般闪耀
又和流星一起
坠入燃烧的梦里
抄录这首诗的目的,是因为这首诗一定饱含了作者为诗为文多年的深意,也承载了他对生活和文学热爱的态度!
……
在燃烧的篝火旁听穿过山谷的风,不失别样浪漫,因此此文以《在燃烧的篝火旁》为题,不为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