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宣传活动。
本报记者 刘春霞 文/图
日前,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截至目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115家,同比增长19.79%,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
这一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我市近年来持续推进“双倍增、双提升”行动计划的扎实成效,通过政策引导、精准服务、生态优化等一系列举措,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就了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政策资金双轮驱动
点燃企业申报热情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推进科技“突围”工程、政策落地工程和助企行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市科技局认真落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实施方案,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对连续两年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5万元科研奖补;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奖补政策,对通过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并颁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新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5万元科研经费奖励支持,2024年至今,累计发放资金585万元;落实内蒙古科技创新专板挂牌企业后补助,对经过认定的上年度挂牌企业给予奖补,每年度奖补一次,每家挂牌企业一次性奖补30万元,2025年我市1家企业获批资金30万元。
在政策宣讲方面,市科技局借助科技活动周、科普政策培训会等线下平台,联合专题培训、入企走访等形式,向企业详解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让企业清晰知晓政策红利,大幅提升申报积极性。
科技特派员助企
精准服务直达一线
“以前申报科技项目摸不着门路,现在有特派员手把手指导,少走了很多弯路。”这是不少企业负责人的共同感受。
我市积极做好科技项目谋划指导服务工作,设立4家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配备近百名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蒙科聚”乌海分中心作用,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政策辅导、申报全流程支持及研发管理服务。
为确保服务实效,市科技局强化工作站考核机制,对照设定绩效目标,倒逼服务职能落地。同时,针对科技型企业资质到期情况开展全面摸底,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储备库,通过实地核查研发场地、设备设施及项目进展等,保障企业评价结果真实公正。
双向飞地破壁垒
借智赋能促转型
今年3月,乌海·北京信息谷科创中心在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挂牌运营,标志着“乌海—北京双向飞地”模式取得实质性进展。该中心精准对接院士团队等优质资源,截至目前已举办5场京蒙对接活动,40余家企业参与其中,多家企业在新能源、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生态环保等领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研发在北京、转化在乌海”的转型路径成效显著。国产催化剂研发、电石炉气制氢等项目成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打破了技术依赖;2025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6.14亿元,技术市场活跃度大幅提升,为科技型企业成长注入新动能。
产业协同升级
延伸链条提效益
我市“双倍增、双提升”行动不仅追求企业数量增长,更注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围绕全市4条产业链,我市强化内蒙古自治区BDO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运营,由狮城国有资本运营集团牵头,联合5家本地骨干企业共同组建,在企业研发一线设立分中心,形成“主中心统筹资源、分中心专攻研发”的协同体系,在关键领域展开多点研发攻坚。
“有了院士团队支持,我们从初级加工转向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内蒙古三维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振德介绍,企业正在研发的BDO基聚氨酯弹性体,价格较原有初级产品提升3倍以上。依托技术升级,BDO产业产品数字交易平台实现成交量1.44万吨、金额1.17亿元,我市在BDO领域的产品定价权地位显著增强。
如今,随着“双倍增、双提升”行动深入推进,我市已构建起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完整跃升通道。未来,我市将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让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这片热土上加速成长,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科技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