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工市场为劳动力市场注入新活力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10-22 10:04:31

普法讲座。

人社业务综合受理窗口。

■一线观察

本报记者 刘春霞 文/图

清晨七时半,当城市的脉搏开始有力跳动,位于乌珠穆路与双拥东街交会处东南角的海勃湾零工市场内,早已是一派热闹的景象。这里取代了记忆中零工们在街头巷尾聚集、在风吹日晒中苦候工作的传统画面,用秩序、科技与温情,为灵活就业勾勒出崭新图景,为区域劳动力市场注入了澎湃的新活力。

走进服务大厅,喧嚣而有序的氛围迎面扑来。大厅左侧的电子显示屏上,不间断地滚动着各类用工信息。“文员1人,月薪3500元”“备件库管,急需2人”“后厨帮厨,不限年龄”……一条条带着温度的信息,吸引着数十位工友专注浏览。他们中有人迅速用手机拍下联系方式,有人则与身旁同伴低声商议。

“这个活儿不错,离得近,工钱也合适!”来自甘肃的建筑零工马师傅指着屏幕,对同乡兴奋地说。他告诉记者:“以前在路边等活,心里慌得很。现在来这里,信息多、选择广,心里踏实,就像有了个‘家’。”

海勃湾零工市场于2023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总面积达2800平方米,日均接待零工超400人。对于零工群体而言,这里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就业形态与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成为观察劳动力市场新活力的重要窗口。

智慧赋能 激活就业活水

零工市场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其构建的线上线下立体化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我们就是要打通企业招工和群众就业之间的‘最后一公里’,甚至是‘最后一米’。”市场负责人石丹介绍。

线下,电子屏循环滚动播放用工信息,确保实时送达;线上,“海勃湾数智零工”小程序、微信服务群、公众号等平台矩阵,构建了一个“24小时不打烊”的云端劳动力市场。截至目前,市场已累计发布各类岗位信息超过6万条,成功推荐就业3000余人,高效实现了劳动力与岗位需求的快速匹配。这种“触屏可及”的找活方式,大幅提升就业效率,激活了零工市场的“一池春水”。

服务升级 提升就业质效

零工市场的活力,不仅体现在岗位匹配的数量上,更体现在其构建的“全链条”就业服务生态。它从简单的中介场所,升级为赋能型综合服务平台。

权益保障筑牢底线。法律维权区内,每月的1日、15日、30日,值班律师都会准时“坐诊”,为零工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以前干活最怕欠薪,现在有律师帮我们撑腰,底气足多了。”一位刚咨询完的工友感慨道。同时,市场定期举办普法讲座,既引导用工方合法用工,也增强零工自身的维权意识,为和谐的劳动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技能培训增添底气。针对零工技能单一的痛点,培训咨询区引入专业机构,不定期开展线上线下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已举办各类培训15次,覆盖零工约600人次,有效帮助零工群体提升竞争力,实现从“卖力气”到“卖技能”的转变。

市场的活力还源于其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从冬至的饺子到夏日的西瓜,从每周二的爱心义剪到周三的义诊,从趣味运动会到“衣+益”爱心衣物捐赠,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零工的生活,还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服务大厅内的桌球台、乒乓球台、棋牌桌以及免费Wi-Fi,让待工时光从“煎熬”变成了“休整”与“社交”。

互嵌共融 助力社会发展

一个健康的零工市场,其效益远远超越经济范畴。海勃湾零工市场不仅是求职平台,更成为连接不同行业、不同背景劳动者的桥梁,营造出“干在一起、乐在一起”的浓厚氛围。

海勃湾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零工市场建设全过程,创新打造“劳务共育石榴红 民族团结心连心”品牌,致力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通过常态化的文化活动和共享空间,为各民族群众提供了交往交流交融的开放平台,工友们在此共同求职、参与培训、休闲娱乐,在相互协作中加深理解,凝聚共识。

人社业务综合受理窗口将253项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工具间的免费租借服务,小超市里的实惠商品……这些细节无不彰显开放包容的理念,让每一位零工,无论来自何方,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公平。

“这里不仅能找到活干,还能学到东西,感受到尊重。我们觉得自己不再是城市的‘边缘人’。”零工潘存军的话道出了许多工友的心声。

[记者手记]

从“路边蹲”到“屏上找”,从“单一中介”到“综合赋能”,海勃湾零工市场的红火景象,是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力配置方式创新的一个生动缩影。它通过政策与技术的双轮驱动,将原本零散、不确定的灵活就业,重塑为有组织、有保障、有尊严的现代化就业形态,不仅破解了“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更转化为促进社会公平、包容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动力。这个充满活力的“避风港”,正稳稳地托起越来越多劳动者的幸福梦,也为构建更具韧性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