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乡村 看振兴
本报记者 刘春霞
近年来,我市立足乡村实际,以庭院经济为抓手,把农户房前屋后的闲置空间有效利用起来,变成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价值的“增收园”和“风景线”。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采摘体验等业态,不仅提升了乡村面貌,也拓宽了农区居民增收渠道,呈现出“庭院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新面貌。
走进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团结新村,平整的柏油路贯通全村,道路两旁的院子里,花卉与蔬菜交错种植,家家户户院落整洁。沿新丰路走去,一排排标准化蔬菜大棚整齐排列,里面挂满了西红柿、黄瓜等蔬菜。
“以前院子里的空地要么堆杂物,要么荒着,现在建起大棚种菜,院子干净了,一年还能多挣几万块钱。”农区居民卢美丽说。她是村里较早尝试庭院经济的农户之一,亲历了自家院子从“闲置”到“生财”的变化。
团结新村依托庭院经济传统优势,聚焦标准化生产和市场拓展,推动产业升级与就业增收双向发力。面对农区居民分散种植、销售不畅的问题,村“两委”牵头整合54户农区居民的大棚资源,成立由党员、村干部和公益岗人员组成的销售专班,建立起从采购、检测到分拣、运输的全链条服务。在海勃湾区10家大型商超设立的团结新村蔬菜展销点,青椒、茄子、生菜等新鲜蔬菜吸引了不少市民选购。
“我们以每公斤比市场高1至2元的价格回收大家的蔬菜,既保障了农户收入,也通过规模销售降低流通成本。”村党支部书记高培龙介绍。
此外,团结新村探索“采摘+庭院经济”模式,沿新丰路打造采摘示范街,采用“先建后补”模式培育35户采摘样板户,发展油桃、蟠桃等特色作物。“以前普通西红柿只能卖1到2元一斤,现在通过采摘模式能卖到3到5元一斤,光这一项我家年增收就有1万多元。”卢美丽说。
乌达区乌兰淖尔镇泽园新村同样在庭院经济上走出一条特色路,把种植养殖和多元销售结合起来。
走进村里,家家院里瓜果飘香,藤蔓攀篱,果实累累,鸡鸭悠闲走动,勾勒出恬静的田园画面。
农区居民杜凤林家院子里种了近百棵果树,有杏梅、葡萄、西梅等多个种类。“我从2004年就在院里种果树,现在不仅自己吃不完,还能拿出去卖,生活越来越有盼头。”她说。
近年来,泽园新村党委把庭院经济作为促进农区居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鼓励农户把房前屋后空地改造成“微菜园”“微果园”,原本杂乱的院落焕然一新。
截至目前,全村484户常住户中,有149户参与庭院经济,占比31%,庭院种植总面积超过50亩。“以前买菜得赶集,现在院里种了白菜、萝卜,自己吃不完,还能送亲友,邻里也更亲近了。”农区居民于登平说。
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驻村第一书记崔国萍带领工作队积极对接商务资源,搭建“农超直联”平台,在全市4家大型商超设置“泽园新村精品果蔬直供专区”,与6户种植户建立固定供货关系。
同时,他们还把销售渠道延伸到线上,组织电商培训,鼓励农户当起“田间主播”,通过现场采摘直播的方式推广农产品。村里推出的“周五助销计划”也效果明显,借助微信群团购接龙、统一分拣配送的方式销售农产品。“以前总担心果子卖不掉,现在有商超直供、直播带货、社区团购,销路不用愁了!”杜凤林感慨道。
从团结新村的标准化蔬菜种植,到泽园新村的特色瓜果培育,我市庭院经济形式多样,但都体现了“既要增收,也要美环境”的发展思路。这些小小的庭院,不仅帮助农区居民户均年增收万元以上,也让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让乡村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