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公文抄袭 改文风更要改作风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10-20 10:39:01

■融媒评论

□ 王颖

公文,是传递政策、处理公务的重要载体,其严谨性直接关系到治理效能与政府公信力。一篇脱离实际、抄袭而来的公文,不仅谈不上公信力,更会影响执行力,必须坚决抵制、彻底整治。

时下,有些干部在写公文时,沉溺于有困难找“度娘”,把网络当作解决一切问题的百宝箱。特别是人工智能(AI)写作的应用,更让他们乐于东拼西凑,甚至是大篇幅复制粘贴,类似、相似,甚至一模一样的公文频频登场。此类东拼西凑来的“公文”看似完成了任务,实则没有一点意义和价值。

公文抄袭的背后,是一种懒政,更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作风。有些干部虽然也去深入调研了,但所谓的“深入”却是到调研的单位走马观花式转转、听听汇报,然后把汇报材料往包里一装,一份洋洋洒洒的调研报告很快便出炉了。有些干部不愿深入思考问题,更没有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只能这儿抄抄、那儿粘粘,随意完成一篇“形式主义的公文”应付差事。

在批判一些干部懒政、形式主义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公文抄袭之风中,“唯材料论”的不良倾向也是推波助澜者。工作做实没做实只看汇报材料,只要汇报材料写得好,工作就算完成得好。为此,一些公文的撰写者习惯于为文稿穿金戴银,把调门定得很高,实际上空洞无物,大大助长了为完成任务、应付考核,以“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的歪风邪气。

治理公文抄袭,必须精准施治。中办、国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要求,切实精简文件,严控文件数量,严格控制临时性、配套类、分工类发文。这些要求不仅破除形式主义、大幅减少文山会海,而且通过整治文风、转变作风,引导干部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形成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要破除公文抄袭背后的形式主义沉疴,必须从源头抓起,优化考核体系,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大力倡导“短实新”优良文风,不仅要让材料、汇报做到“文章不写半句空,文件不注一点水”,更要杜绝“唯材料论”,让干部真正挣脱形式主义的“文字枷锁”,将更多时间和精力聚焦在实实在在为民服务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干部干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