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在文化馆上课。
正在建设中的乌达区医养康一体化综合医院项目。
■保障和改善民生
本报记者 张丽阳 文/图
从饮食起居到出行便利,再到丰富精神生活,乌达区加快适老化改造步伐,多措并举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助力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上步转身,一二三四……”每周三的上午,市民王玉梅都会来到乌达区文化馆的形体教室里上走秀课。她伴着音乐,在老师指导下练起步伐。
“好友们见到我,都说我更开朗、更自信了!”王玉梅说,自己在学习中结识了不少新朋友,也发现了生活中的更多美好。“现在,日常走路我也注意沉肩、收腹,虽然年纪大了,但精气神不能掉下去。”
电子钢琴、非洲鼓、古琴、民族舞、健身操、合唱……每到春秋两季,乌达区文化馆丰富多彩的课程都受到老年人的热烈欢迎。“今年春季我们招收了240余名学员,秋季时迎来了更多学员,共开设了13类17个班次,共420余名学员,其中大部分为老年人。”乌达区文化馆馆长曹丽表示,“老年人每次学习时都热情满满,参加活动表演时也铆足了劲,都说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舞台上。”
参加完乌达区文化馆的公益课堂后,60多岁的张阿姨不再急匆匆地赶回家做饭,而是和同伴们到小区附近的社区食堂用餐。“一份饭有肉也有菜,只要10元,卫生又实惠!食堂离我家不远,吃完了正好散步回去。”张阿姨表示,“每餐吃得花样多,味道也挺好,另外,充卡有赠送、刷卡有优惠,价廉物美,解决了我的吃饭问题。”
近年来,乌达区在解决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吃饭贵”的问题上精准发力,全力推进“中心厨房+助餐点+暖心为老餐厅+餐饮企业”助餐服务网络,构建了以社区为中心的“1+8+N”助餐服务,包括1个中心厨房和8个为老餐厅,形成了覆盖城区的社区助餐服务网络。餐厅不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餐食选择,还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推出了优惠就餐政策,特别是针对九类特殊困难老人,落实了早饭2元、午饭4元的就餐补贴,极大地减轻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截至目前,乌达区共建成老年助餐点10个。
越来越多的养老中心也承担起了“老有所养”的责任。近日,乌达区医养康一体化综合医院项目进展顺利,该项目于今年3月开工,预计2027年10月30日竣工。“项目投用后,将以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为基础,通过专家互派、技术共研、医养共享打破区域壁垒,同步引入国际先进医疗技术,为乌达及周边有特殊诊疗需求的病患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提升区域整体医疗能力,全方位促进乌达区医养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乌达区医养康一体化综合医院项目总经理张福怀表示。
像这样的养老中心乌达区还有很多,如乌兰淖尔镇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滨海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积极构建“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机构养老、社区日托、居家照护等多种服务形式;乌达区老年养护院作为乌达区集中兜底保障性养老机构,优先保障失能、高龄、残疾、优抚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9类特殊困难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滨海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与滨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门之隔,方便老年人就近就医,同时针对失能老人还配备了专职护理员24小时监护管理……
目前,乌达区已累计建成并投入运营各类养老服务设施36个。机构养老方面,全区有2家非营利性养老院,共设置床位245张,已经入住175人,入住率71.43%;居家社区养老方面,建成区级智慧居家养老调度中心1个,社区养老中心站点24个,基本实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乌达区通过政策支持、环境优化和惠民活动推动老年人居家安全与生活便利化,全面推进适老化改造。去年,乌达区实施适老化改造工程,重点针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通过安装扶手、防滑处理、建设无障碍通道等措施提升居家安全性。同时,完成7个老旧小区改造,涉及874户家庭,重点解决基础设施老化问题。例如科技园小区通过增设休闲场地、优化停车泊位等措施实现“居民点单式”改造,并引入智慧化物业服务提升居民居住品质。今年,乌达区开展适老化产品以旧换新活动,60岁以上老人购买指定产品可享最高30%补贴,单人最高可申请18000元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