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补钙 让钙补在“刀刃”上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10-20 10:20:51

“孩子补钙太多导致骨骺线提前闭合,老人补得晚吸收差还是腿抽筋。”在补钙这件事上,不少人都陷入“补不对”的困境。钙作为人体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还参与神经传递、肌肉收缩等关键生理活动,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随便补补就行”。想要正确补钙,需从时间、剂量、产品选择等方面把控。

不同年龄段 需求大不同

人体对钙的需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年龄增长呈现“先升后稳、晚年再升”的规律,抓住关键的“补钙窗口期”才能事半功倍。

市民小张的儿子刚满3岁半,为了让孩子将来能长个大高个,她从孩子幼儿期就开始琢磨着补钙。“记得孩子第一次体检时,医生就建议补钙,还得搭配维生素D一起吃。那时候听医嘱,一吃就吃了一个多月。”小张回忆道。

可从那以后,她像是养成了“补钙习惯”:每年都会特意带孩子做骨密度检查,查完就接着补。到后来,哪怕不做检查,她也会主动给孩子安排上钙片。“结果前阵子听朋友说,孩子补钙根本不是越多越好,补多了反而可能让骨骺线提前闭合,到时候孩子反而长不高了。”这话让她一下子慌了神。

市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刘超介绍,0—3岁是人们乳牙、骨骼初步成型的关键阶段,钙摄入不足会影响生长发育。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0—6个月婴儿每日需钙 200mg(母乳或配方奶可满足,无须额外补充);7—12个月250mg;1—3岁600mg。若奶量不足(如每日低于 500ml),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

4—18岁是骨量积累关键期。青春期是骨量增长的“冲刺阶段”,18岁时骨量能达到成年峰值的90%以上,错过则难以弥补。4—6岁每日需钙800mg、7—10岁1000mg、11—13岁 1200mg、14—18岁为1000mg。此阶段若补钙过量(如每日超过 2000mg),可能导致骨骺线提前闭合,反而影响最终身高,必须严格按推荐量进行补充。

19—49岁是骨量维持期。成年后骨量增长放缓,需通过补钙维持骨密度,预防后续流失。男性和女性(非孕期、哺乳期)每日需钙800mg,孕期和哺乳期女性需1000—1200mg,以满足胎儿发育和乳汁分泌需求。

50岁以上则是骨量流失的加速期。50岁后人体吸收钙的能力下降(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减少导致钙流失加剧),每日需钙1000—1200mg;70岁以上老年人需1200mg。同时,避免一次性大量补充,以免增加肠胃负担。

不同季节 补钙效果大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曾面临这样的困扰:明明知道自己缺钙,买了钙片却不知道该何时服用;即便按时吃了,也不确定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

市民张霞最近查出缺钙,买了钙片却犯了难:早上匆忙忘吃,睡前吃了总觉得胃不舒服,偶尔随早餐吃又担心影响吸收。上周她空腹吃了钙片后,没多久就出现了肠胃反酸症状,去咨询医生才知道,自己选的碳酸钙类钙片需要随餐吃——胃酸能帮助分解钙片,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还能提升吸收率。

刘超表示,不同季节的身体状态差异,会让补钙效果大打折扣。掌握季节规律科学补钙,才能让钙质真正“留”在身体里。他介绍,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是“补钙黄金季节”。春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对钙的需求和吸收效率更高,尤其适合儿童和青少年;秋季气候凉爽,食欲改善,可通过饮食(如奶制品、豆制品)搭配钙剂补充,为冬季(户外活动减少、维生素D合成不足)储备钙。

夏季高温易出汗,每1000ml汗液会带走约15mg钙,长期户外工作者更要警惕钙流失。这个季节需适当增加钙摄入,但无须过量;冬季日照时间短,人体维生素D合成不足,钙吸收效率会下降30%左右。建议在补钙的同时补充维生素D,避免“补了钙却吸收不了”的情况。

同时,很多人认为“钙补得越多,骨骼越结实”,实则过量补钙会增加肾结石、便秘风险,还可能影响铁、锌等矿物质吸收。正确补钙需遵循“基础饮食+按需补充”的原则。每天,要先算“饮食钙”,再补“差额钙”。刘超介绍,首先计算每日从食物中获取的钙量,再用“推荐量减饮食钙”得出需额外补充的剂量。比如,一位50岁女性每日需钙1000mg,若早餐喝250ml牛奶(约含250mg钙)、午餐吃100g豆腐(约含150mg钙)、晚餐吃100g深绿色蔬菜(如油菜,约含100mg钙),则饮食钙共500mg。这样的话,还需额外补充500mg钙剂。

同时要注意的是,单次补充钙剂的量不超过500mg,分次吸收更好。因为,人体单次吸收钙的上限约为500mg,若一次性补充1000mg,实际吸收量不足50%。

建议:每日需补充600mg以下的可一次性在晚餐后补充(夜间是钙流失高峰期,睡前补钙还能帮助睡眠);每日需补充600mg以上的分2次补充(如早餐后、晚餐后各补300mg),间隔4小时以上,可提高吸收率。

保健品选择 认准这几个指标

市面上的钙保健品五花八门,“天然钙”“离子钙”“螯合钙”等概念让人眼花缭乱。一时间,人们又陷入了选择困难。

52岁的李彩鲜表示,自己到药店看着货架上的钙保健品犯了愁,“天然钙”宣称取自贝壳安全无刺激,“离子钙”说吸收快不用等,“螯合钙”又标注适合肠胃弱的人,她不知该选哪款。之前听邻居说“天然钙好”,买回家吃了半个月,总觉得腹胀;换成“离子钙”,空腹吃又反酸。

刘超介绍,购买钙片要先看“钙源”,优先选择“易吸收、低刺激”的类型。不同钙源的吸收率和适用人群不同,按需选择。如碳酸钙含钙量高(约40%)、价格便宜,适合大多数健康人群,但需随餐服用(胃酸能促进其溶解),但胃酸分泌不足的老年人、胃溃疡患者慎用;柠檬酸钙含钙量略低(约21%),吸收无须大量胃酸,适合空腹服用,也适合老年人、胃酸少的人群,缺点是价格稍高;乳酸钙、葡萄糖酸钙含钙量低(分别约13%、9%)、吸收慢,适合婴幼儿或对其他钙源不耐受的人群,不适合需要大量补钙的成年人。

选择钙片同时要优先选“钙+D”的复合制剂。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若只补钙不补维生素D,钙的吸收率可能不足30%。市面上很多钙剂已添加维生素D,若选择的是单纯钙剂,需额外补充维生素D,或通过晒太阳(每天10—15分钟,暴露手臂和腿部)促进身体合成。

最后,在选择时要避开夸大宣传,警惕“能治骨质疏松”“速效补钙”的产品。因为钙剂是营养补充剂,不是药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等疾病。若宣传中出现“3 天缓解腿抽筋”“半年修复骨骼”等话术,多为夸大其词,需谨慎选择。建议优先选择有“蓝帽子”(国家保健食品标志)、成分表清晰的产品,避免购买不合格产品。

有人通过保健品补钙,也有人选择食补。需要注意以下误区,如“喝骨头汤能补钙”,骨头中的钙主要以磷酸钙形式存在,很难溶于水,一碗骨头汤的钙含量仅约2—4mg,远低于一杯牛奶(250mg)的钙含量,且汤中脂肪含量高,喝多了还会发胖。真正补钙的关键是“吃骨头”(如小鱼干、排骨肉),而非“喝汤”。“补钙会导致肾结石”,正常剂量补钙(每日不超过 2000mg)不会增加肾结石风险,反而能结合肠道中的草酸,减少草酸钙结石的形成。但过量补钙(每日超过 2000mg)或长期空腹大量补钙,会增加肾结石风险,尤其适合有肾结石病史的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

补钙不是“一次性任务”,而是贯穿一生的健康管理——儿童青少年抓“积累”,成年人抓“维持”,老年人抓“预防”。要结合自身饮食和身体状况调整,才能让钙真正“补进骨骼里”,为健康打下坚实基础。若不确定自己是否需要补钙、该补多少,建议咨询医生或营养师,制定个性化的补钙方案,避免盲目跟风。 (赵荣)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