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渊抢到的拉布布

高凌艳用热缩片制作花束

年轻人追捧的泡泡玛特盲盒

惊艳的国潮酷拼
张文杰 文/图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通过多种方式放松身心。国庆中秋双节前后,记者与多位 “ 世代”年轻人交流发现,当下年轻人的解压方式较之过去有了更多的选择。电子竞技、玩转自媒体、手工艺制作、旅行露营……这些多元方式不仅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展现出他们丰富的个人兴趣。
用游戏解压但不沉迷
“Z世代”又被称作“网生一代”。作为伴随网络发展成长的群体,电子竞技游戏早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解压方式。闲暇时打网游、下班后组队“开黑”,几乎成了许多年轻人生活的固定片段。
今年25岁的受访者王超告诉记者,只要不加班,晚上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约朋友打会儿游戏。这个习惯从大学时就已养成,游戏里认识的朋友比生活中还多。
“95 后”受访者张馨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和老公就是通过电竞认识的。我们经常一起组队,慢慢熟悉后见了面,觉得彼此很合拍,就顺理成章地恋爱、结婚了。”对于性格内向的年轻人来说,玩游戏确实成了他们拓展社交圈的新途径。
刚大学毕业的毛立伟则认为,虚拟世界虽不真实,却能带来满满的成就感。“从《王者荣耀》到《黑神话:悟空》,在游戏里完成一个任务、战胜一个对手、拿到一个称号、爆出一件装备,都能让我快速找回自信。”他觉得这种成就感能帮自己调整身心,释放压力的同时轻松收获快乐。此外,他还提到,在游戏中,玩家能通过语音、文字、表情等方式,和来自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的网友交流,一起完成任务或参与竞技。这种打破地域壁垒的网络社交,对他而言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在采访中记者也注意到,除了电竞游戏,一些网络小手游也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前文提到的张馨就很喜欢玩儿各种小程序游戏,什么跳一跳、羊了个羊、抓大鹅等等,这种游戏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中却需要思考布局,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关键是每局时间都很短,最适合工作、学习间隙“放松脑子”的时候玩一玩。
不过,对于电子游戏是否属于好的解压方式,不同受访者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玩游戏是浪费时间、虚度光阴,甚至可能影响身心健康。对此,多位受访者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放松不等于沉迷,只要把握好度,游戏就只是游戏,能为生活增添乐趣,而不会成为负担。”
“我也遇到过沉迷在虚拟世界里不能自拔,对现实生活完全没兴趣的朋友。”受访者张馨坦言,过度沉迷确实会给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这也让大家更清楚“适度”二字的重要性。
做网络世界的“阳光达人”
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在学业、职场、生活的多重压力下,年轻人也希望通过自媒体平台的多样功能寻找解压出口。
今年25岁的汽车销售员王硕冉告诉记者,他每天忙着跟进客户、对接需求,刷短视频成了他最直接的解压方式。“改不完的方案、打不完的电话,每次觉得烦躁时,我就会抽几分钟刷‘解压视频’。有展示古老非遗技法的,有改造老房子的,还有清洗旧地毯的,这些都是我常看的类型。”王硕冉说,比起热闹的娱乐视频,这类慢节奏内容更能让他静下心来,就像给大脑按下“暂停键”;短暂放空后再回到工作中,效率反而会更高。
“原来有这样想法的不只是我”“评论区里出人才”,这是很多人浏览自媒体内容时的共同感受,而评论区也成了年轻人寻找共鸣的“情绪驿站”。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刘佳乐还是职场新人,因为不熟悉业务流程,偶尔会挨批评。“我经常在和职场相关的视频下看评论,发现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看着大家的留言,自己也慢慢觉得偶尔犯错很正常,焦虑感也减轻了不少。”他说,有时他也会在评论区留言倾诉,总会有陌生人回复“加油,慢慢就会好的”。这些来自陌生人的鼓励,反而比熟人的安慰更让他觉得温暖。
参与平台话题,也是年轻人表达自我、释放情绪的另一个窗口。备考研究生的“00后”郭倩,每天埋在题海里,常常会觉得压抑。“我会关注‘考研人’这类话题,在下面分享自己的学习进度,比如‘今天刷了50道政治题,错了12道,继续加油’。”她说,也会翻别人的分享:有人晒出写满笔记的课本,有人记录“学到崩溃又接着学”的日常。参与话题的过程,就像和一群“战友”互相打气,“知道大家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就觉得自己不是孤军奋战,坚持下去的动力也更足了。”她说。
和朋友在自媒体平台互动,同样是年轻人解压的重要方式。郭倩还提到:“我们大学6个舍友,在自媒体平台建了个聊天群。每天除了分享好玩的视频,最重要的就是‘续火花’——现在我们的火花已经七百多天没断过了。”说起这段小成就时,她的语气里满是骄傲,这份长久的线上联结,也成了她备考路上的温暖支撑。
“搓”手工,发现不一样的精彩
“到了周末或闲暇的时候,我就会拿出这些五颜六色的超轻黏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手办。你看,先把黏土揉成光滑的圆球,再用工具捏出耳朵、眼睛,是不是就做出了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猫咪?”当受访者高凌艳听到记者问她的解压方式是什么时,立刻就展示起了“搓”手工的技巧。“揉黏土的过程特别解压,软糯的触感能让人瞬间平静,当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塑造形象上,生活里的烦心事就被抛到了脑后。”她说。
除了黏土,扭扭棒也是年轻人经常拿来调节情绪的工具。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95后”王晓雨,每天要应对孩子们的各种需求,还要准备课程材料,压力很大。“晚上回家,我会拿出这些彩色的毛杆,弯一弯、扭一扭,就能做出小花、小动物,甚至还能搭建出迷你的小房子、小花园。”王晓雨表示,毛杆的可塑性很强,不用复杂的工具,就能自由发挥创意,“在摆弄毛杆的过程中,大脑能得到充分放松,不用思考教学计划、怎样与家长沟通这些事,只享受创作的快乐,做完后看着自己的作品,心情也特别舒畅。”
“现在可以做手工的材料有很多种,像热缩片、戳戳乐,这些都是非常解压的手工材料。制作热缩片时,上色环节特别需要有耐心,不仅要精心调配每一种色彩,更需要力求每一笔都恰到好处,才能利用好热缩片的特点,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力。在热缩片的制作过程中,加热定型是充满期待的时刻,看着热缩片在热源下逐渐发生变化,从平面图案转化为立体造型,每一次的变化都能令人感到意外和惊喜。”高凌艳说。
还有很多人会选择3D打印这种形式来做手工。懂设计的“00后”郝怡然说:“我已经用3D打印机打印出很多自己喜欢的手办了,刚开始操作还不太熟练,现在打印的质感越来越好了。每次打印前,我先在电脑上设计模型,比如卡通人物、实用小物件等,再看着3D打印机一层一层将模型打印出来,整个过程既神奇又解压。”
在自由的旅途中忘掉烦恼
当被焦虑与疲惫困扰时,旅行与露营就成了人们逃离压力、治愈身心的重要方式。有人喜欢打卡热门景点,有人偏爱自驾穿梭于空旷自然,也有人热衷在野外露营,每一种选择,都是独特的解压方式。
正在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读大三的徐硕伟说,和同学一起旅游就是他缓解学业压力的方式之一。他说:“每次期末复习结束,我就会约上同学,去热门景点旅游。比如之前我们一起去了重庆,打卡了解放碑、洪崖洞,还去吃了当地有名的火锅。”他说,和同学一起旅行特别热闹,大家一起规划路线、拍照打卡,路上说说笑笑,之前复习时的紧张和疲惫一下子就没了。“那种和朋友一起旅行的快乐,是在宿舍里感受不到的。”
从事策划工作的刘珊珊,每天要处理繁杂的事务、应对各种沟通协调工作,她最喜欢的解压方式,是独自去草原、山谷等空旷的地方自驾游。“工作压力大的时候,我就会提前规划好路线,开着车驶去草原或去山里溜达一圈。”刘珊珊说,行驶在空旷的道路上,看着窗外一望无际的草原,或者层峦叠嶂的大山,心情会瞬间变得开阔,她说:“我尤其喜欢去贺兰山南寺一带,去那边路上车也少,听着喜欢的音乐,那种自由感特别放松。”对她而言,这样的自驾游不仅是放松,更是重新积蓄能量的过程,“回到工作岗位后,我能更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
已经为人父的“95后”李东是一名企业管理者,平时工作繁忙,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他更喜欢带着孩子去野外露营,尤其是去乌海湖对面的乌兰布和沙漠,“平时工作压力大,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也少,所以一到假期,我就会带孩子去沙漠露营看星空。”李东说,在沙漠搭建帐篷的过程,是和孩子难得的互动时光。
拼乐高、拆盲盒也能找到快乐
吴晓静是一名护士,她每天要面对高强度的护理工作,神经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对她而言,拼乐高是下班后最有效的解压方式。“每次值完夜班或者处理完紧急情况,回到家只想安静地拼一会儿乐高。”吴晓静说,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独自完成了迪士尼城堡的组拼,“那套乐高有几千个颗粒,我每天下班后拼会儿,花了整整一个月才完成。刚开始拼的时候,看着密密麻麻的零件和图纸,有点无从下手,但越拼越专注,工作中那些紧张的画面慢慢从脑海里消失。”
“来我们这里消费的基本上都是‘95后’‘00后’,而且女孩子占比很高,她们大多喜欢拼精美的国潮饰品,像凤冠、彩伞、花轿这些款式特别受欢迎。”孙思思在我市经营着一家国潮酷拼工坊,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国潮风格的拼接手办,她介绍,很多女孩会在周末或者下班后过来挑选套装,“有个经常来的顾客跟我说,她是做会计的,每天对着账本和数据特别枯燥,拼凤冠那些细小的珠花、流苏时,她就什么都不去想了,组装完成后,看着华丽的凤冠,会觉得特别治愈。”
“95后”男生刘渊则是个十足的盲盒爱好者,尤其痴迷抽拉布布系列盲盒,为了抽到各种各样的拉布布,经常熬夜蹲在直播间,他说:“我是做程序的,每天盯着电脑,大脑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抽盲盒能让我暂时放松下来。直播间里抢盲盒的过程特别激动,因为想要的人太多了,就算没抽到心仪的,也会期待下一次的机会,这种小小的期待感,让生活多了份乐趣。”有时候他也会专门跑到另一个城市去买盲盒,把心仪的拉布布照片分享到社交平台,他说:“和同样喜欢盲盒的网友交流,看着展示柜里的拉布布,会觉得特别有满足感,工作中的压力也好像被这些可爱的玩偶‘萌化’了。”
总而言之,对于“Z世代”而言,解压方式早已跳出单一框架,不再是简单的休息或放松,而是融入了兴趣、社交与自我表达的多元选择。无论是在虚拟世界里组队“开黑”、在评论区寻找共鸣,还是在现实中揉捏黏土、搭建乐高、奔赴山野,每一种方式都承载着他们对情绪的关照,对生活的热爱。这些看似不同的解压行为,本质上都是年轻人与自我对话、与世界联结的方式,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节奏,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为自己开辟出一片“治愈小天地”,既释放了压力,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与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