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首唐诗看王维是否到过乌海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10-17 11:44:16

吕光明

对于居住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人,王维的《使至塞上》家喻户晓: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的历史背景,是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的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致在凉州境内)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令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凉州的崔希逸幕府,一是出塞慰问军队,二是巡查边防,察访军情与民情,目的是审查崔希逸是否谎报胜利。同时,任命王维担任河西节度使判官,以监督崔希逸今后的动向。

《使至塞上》这首诗,就是王维在此次出边塞慰军与巡边途中,根据亲眼所见而作。当时的居延是大唐的军事重镇,地面与凉州相交错。王维说的“塞上”,专指军事位置极为重要的甘肃边境地区,因为当时跟唐朝作对的吐谷浑、党项军队,已经越过陇右长城,时时逼近天水、平凉一线,对李唐政权形成巨大威胁,而掌握军权的崔希逸部也问题多多,不得不防。“属国”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典属国”的简称,因为汉代以来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被称为“典属国”;其二,居延地区曾在东汉光武帝元年(公元25年)改为“张掖居延属国”,因此王维将居延地区称作“属国”也是对的。“萧关逢候骑”的“萧关”是一座著名关隘,它在历史上有两个位置,秦代萧关遗址位于今甘肃省环县城北,而汉代的萧关,则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的东南。朝廷任命王维出塞慰军,是带着外交成分的重大任务,所以“属国”是诗人自述身份。当时王维出“汉塞”,是行走在今甘肃、宁夏的土地上。最后一句“都护在燕然”,“燕然”指燕然山,在今蒙古国杭爱山,此诗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宪率汉军在漠北大破匈奴军之后,“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既然崔希逸与吐蕃作战,是在甘肃边境的凉州一线,就与远在3000里以外的燕然山没有任何关系,所以研究者多认为,最后一句是诗人以虚拟手法作比喻,意思是节度使的军队仍然在前线。

事有凑巧的是,对王维这首诗另有一种解释。在唐代贞观年间,在黄河“几字弯”顶端乌拉河北岸的西受降城,是一座专门管理突厥降户的军府——燕然都护府。那么,王维“过居延”,是他奉诏巡边与劳军所走的路线,很可能不是走河西走廊到凉州,而是在途中听说崔希逸已经去了西受降城,于是王维改变路线,出萧关(今宁夏固原北),走到灵州(今宁夏灵武境内),即沿着黄河西岸一路北巡,到了乌拉河北岸,先去西受降城的燕然都护府犒劳军队,然后再一路向西,走草原丝绸之路抵达居延。最后王维从居延南下凉州,既完成了巡边与劳军计划,又去到凉州任所,就任河西节度使判官,秘密监督崔希逸的动向。

乌海地区自古属于雍州,曾经是凉州的西境。诗中所云“居延”“汉塞”皆在雍州范围之内,王维出萧关向北去西受降城,势必会走今乌海地区100多公里的沿黄大道。他在途中发现乌海黄河西岸的乌兰布和沙漠,展示出一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自然奇观,是诗人对大自然的细微观察与精确描摹。所以,生活于乌海地区的人民大众,读了王维这首诗,感到王维所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贴近身边风物而亲切感人,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当然,这只是对王维的《使至塞上》的另一种解释。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