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银
作为中国传统名花,菊不仅有多姿多彩的外表,沁人心脾的芬芳,还有着傲霜斗雪、平和雅洁的内质,这种风姿神采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在华夏古老文明的篇章中,菊就像是与之相伴相生的跳跃音符,那美妙的声响始终在岁月长河中回荡。
菊从被人们发现起,就注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给予了菊最美的礼赞:“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自此开始,春兰秋菊为诸多文人雅士并提,赏菊、咏菊之风也由此开始。唐宋时期,艺菊技术的进步使得“菊花会”一度盛行,即便是酒肆,都无一例外地用菊花来装饰门面而招揽顾客,足见赏菊之风之盛。
之所以有这般盛况,是因为在高人雅士心中,菊花独荣于秋天、不与百花争喧的高洁俊逸,与人们愿立身刚正、不趋炎附势理想相合。在古代先贤的眼里,菊代表的是回归自然物我无间的真意。魏晋时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人品味到菊蕴含的无限美好与惬意。
菊代表的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饱藏着亲切温暖的生活气息。相比于“四君子”中的梅、兰、竹,或许菊真的是非同一般的平易近人。
菊代表一种精神,这种精神铭刻着不屈不挠的坚韧。面对金菊绽放,苏轼曾经放声吟唱“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陆游则挥毫狂书“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这些动人的诗句把万木摇落之时,独有菊花香气依然的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每每看到菊花绽放,就禁不住想到,这精神已经在中华儿女的身上延续了千秋万代。
菊代表一种志趣,这种志趣隽永了遗世独立的心绪。元稹曾经写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李梦阳不禁唱道“细开宜避世,独立每含情”。在那些社会动荡、沧桑巨变的时代,或许这些心绪只能由菊花伴酒宣泄,这种心绪已经伴随着菊花的怒放而被书写在历史的篇章之中,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
如今,菊似乎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有人画菊,齐白石有《菊花水虾》,每每看到这幅画总会让人拍案叫绝;有人雕菊,许多菊花工艺品生动逼真;有人爱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甚至把自己的长篇传记都取名《吟啸菊坛》,不难看出菊在这位老艺术家心中的崇高地位。
菊的美丽,就这样烙印在了每一个人的脑海深处,菊的风骨,菊的韵味,菊的芬芳,菊的色彩,就这样留存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