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笔触绘新卷 创新动能引未来 ——海勃湾区以绿色转型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10-15 09:22:08

新能源矿用卡车顺利下线。

工厂绿化成效显著。

本报记者 毕晓敏 文/图

在海勃湾区,“五区一河”治理战略正引领着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与生态重塑。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乌海海勃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定不移地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技术升级、强化环境管理、完善环保设施、严控企业排放等一系列扎实举措,逐步实现从传统粗放式增长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转型

科技创新注入绿色动能

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海勃湾区立足自身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路径,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开辟了新赛道。通过大力引入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海勃湾区不仅有力推动了传统产业的绿色化升级,更为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在海勃湾区的产业升级蓝图中,科技创新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乌海铱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新能源刚性宽体矿用卡车项目,是传统矿业装备迈向绿色智能的典范。该车型创新性地采用燃油与电动混联驱动模式,搭载智能节能控制系统及下坡能量回收联合制动系统,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矿山作业环境下,其吨公里能耗也比传统燃油车型降低至少20%,减少了矿山运输环节的碳排放,为矿业实现绿色零碳转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这一项目的快速推进,不仅是新能源技术与重型矿业装备深度融合的成果,更是海勃湾区转变发展思路、重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力证明。

与此同时,清陶(乌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固态电池储能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年,该公司成功备案的内蒙古院士工作站正式获批,标志着我市首家自治区级院士工作站落地生根。该工作站汇聚了领域内的顶尖科研力量,聚焦于固态储能电池及其专用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攻关。通过开展大规模工程化应用研究,工作站持续探索固态电池储能系统的前沿技术,不仅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供了高端智力支持,更打造了我市乃至自治区内高水平的科技研发、合作与交流的创新平台。这些具有高附加值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科技项目,正逐步构建起海勃湾区富有韧性和竞争力的区域产业新格局。

绿色发展驱动资源高效利用

精细化管理守护生态环境

在综合治理中,海勃湾区始终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全过程,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资源高效利用。今年,区内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项目稳步推进。其中,乌海市广纳煤焦化有限公司和乌海市鑫华凯焱城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的节能、节水技术改造项目进展顺利,完成度分别达到95%和80%。此外,乌海海勃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申报的多家智能工厂,为整个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乌海海勃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还深入开展治水、节水、控水工作,大力推动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和再生水回用设施升级,有效提升了水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率。园区严格落实黄河流域强制性用水定额管理制度,今年,依据自治区发布的行业用水领跑者定额标准,已为清陶(乌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乌海铱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新兴科技企业合规批复取水许可。

在固体废物治理方面,海勃湾区积极组织开展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工作,及时将相关政策文件精神传达至各相关企业,引导并鼓励企业主动开展固废综合利用评价,树立了一批资源化利用的标杆企业,从而整体提升了工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和效率。千里山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的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因成效显著,获得了自治区层面的荣誉肯定,为同行业企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公共环境整治提升园区品质

优化空间布局赋能未来发展

海勃湾区持续推进乌海海勃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公共环境整体提升工作,通过实施“腾笼换鸟”策略,依法依规盘活闲置土地和清理低效企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经过持续努力,产业园区公共区域的环境面貌得到了显著改善,园区道路平整畅通,整体绿化覆盖率稳步提升,公共区域视野范围内无固体废物随意堆存现象。

清理闲置低效企业,不仅提升了园区“亩产效益”,更释放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截至目前,海勃湾区已完成治理低效企业13户,这些腾退出的空间为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新项目、好项目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园区内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员工的工作生活营造了更加优美、整洁、有序的环境。

海勃湾区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积极培育和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推动更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强大市场潜力的优质项目在园区落地生根、茁壮成长,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和可持续的支撑。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