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画外
张文杰
艺术创作是创作者通过娴熟的技能,把他们对生活的体验,用美的形式传递给我们的过程。而这种对美的把握,需要创作者胸有成竹的笃定和游刃有余的掌控,更需要有不断突破创新的勇气和文化修养的沉淀。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翟钊说:“在我学习烙画的这几十年来,感受最深的就是用心,就像我们谈到的技法、创新、文化修养,这些都需要用心,否则都是空谈。”
翟钊认为烙画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它没有修改的机会——烙铁落下的瞬间,痕迹便永久定格,一旦失误,整块材料往往前功尽弃。这就要求创作者在动笔前,必须让完整的画面在脑海中“活”起来,做到“心中有画”。翟钊说:“胸有成竹绝不是一句空话,尤其对于烙画来说,如果脑海里没有一个完整的构思,很容易出错,做到心中有数就是决定一幅作品创作成功的重要方面。”小到一片花瓣的卷曲角度,大到整幅画面的构图平衡,甚至连不同区域该用多少温度、多大力度都要提前标注。翟钊说:“每一道烙痕该往哪走,哪块该深、哪块该浅,自己必须要知道,这样拿起烙铁才不慌。”
如果说胸有成竹是烙画创作的蓝图,那游刃有余的力度掌控就是实现蓝图的关键所在。烙画的魅力,藏在毫厘之间的力度差异里,翟钊说:“轻握烙铁、手腕微提,能烙出细如发丝的枝叶脉络;力道再沉一些、缓慢移动时,又能塑造出厚重饱满的花瓣;若手腕发力不均,线条就会粗细不一,画面也会失去美感。”
功夫在“功”也在“心”。想灵活自如地掌握烙笔,下苦功练习是最基本的要求。翟钊说:“我发现烙画的力道和书法运笔特别像,都得收放自如,就像练书法练到手腕酸了,再去拿烙笔的时候反而稳了。为攻克线条不匀这一难关,我找了个笨办法:每天用烙铁在废木板上练线条,从直线、曲线到波浪线,反复琢磨手腕的提按节奏。”除了用功外,用心去体会、去感悟也是烙画技能进步的关键。谈到他创作《老伴》时,翟钊说:“烙老人皱纹时,得轻得像拂尘扫过,才能显细腻;烙老宅木门时,同样需要掌握好力度,才能表现出它的陈旧感。”
创新是任何艺术得以传承的核心所在。翟钊说:“传统烙画多以花鸟山水、吉祥纹样为题材,这样的作品对于我们练习技法,打牢基础是很有帮助的。但是,社会在不断进步,这样题材的作品年轻人并不喜欢,也缺乏新意。”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复刻,而是在传统基础上寻找突破。翟钊说:“你看这幅《穿越沙漠》的作品,是一个开越野车的年轻人专门定制的,还让我把他的车牌号烙上去,这就是一幅非常有个性的烙画作品,在创作时我就得把握越野车冲沙时的那种瞬间感,这是很多传统作品不具备的因素。”
作为创作者,一个有独立艺术思考能力的艺术家,绝不会人云亦云地创作,那样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翟钊说:“我也曾一度陷入创造的困惑中,每天就是花鸟鱼虫、山水等,后来自己也觉得没意思,有一次练字中看到有关文字起源的介绍,我就对甲骨文产生了兴趣,后来越研究越有意思,所以才有了《甲骨文》《太阳神》这些探寻远古的作品,每次外出参展时,这些作品是最受人们喜爱的。”一幅优秀的烙画作品,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法、新颖的题材,更要有能打动人心的内涵,而这份内涵,源于创作者的文化修养。翟钊说:“其实任何艺术都是一样的,越往高走越考验的不是技法,而是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