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德蒙:在墨香世界找到光亮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10-14 14:17:04

正在给学生讲课的额德蒙

篆书 录《马诗十首》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乌海文化人

张文杰 文/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乌海日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笔墨是能带着人走向精神家园的。”这是与额德蒙交流中,留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在温和的声音里,藏着额德蒙对书法艺术的敬畏与热爱。从高中到大学,再到参加工作,这十几年的光阴里,他几乎天天在与笔墨打交道,用自己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书法,在墨香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追光之路。他说:“我把青春最美好的时光都用在了书法的学习中,那会儿也觉得苦闷,但现在回头来看,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书法能让我静下来,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初叩书法之门

“我开始接触书法是高一那年遇到王松松老师。”回忆起学习书法之路时,额德蒙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那时的他,对书法的认知还停留在“把字写好看就行”的浅层阶段,直到王松松的出现,才让他真正认识到书法这门艺术的深邃。“王老师没有让我直接练笔画,而是从北魏碑帖《元倪墓志》入手,让我在临帖中慢慢琢磨笔画的走势与结构的奥秘。”额德蒙说。

起初,毛笔在他手中不受控制,横画写得歪歪扭扭,竖画缺乏挺拔之气,撇捺的收笔更是毫无章法。“看着字帖上工整的字,再对比自己纸上的字,心里特别着急,甚至想过放弃。”王松松的耐心指导,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额德蒙说:“王老师总说,书法没有捷径,靠的是日积月累的练习。他会逐字给我批改,小到一个笔画的角度,大到整个字的重心,都讲解得细致入微。”

从那以后,书法成了他课余生活的全部。每天放学后,他都会在书桌前练习一小时;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会把疑惑记在本子上,上课时再向老师请教。“高中三年,我几乎没怎么出去玩过,所有的课余时间都交给了毛笔和宣纸。”这份坚持,在高二那年迎来了收获,在老师的鼓励下,他报名参加乌海市青少年书法比赛,经过两个多月的高强度练习,最终凭借扎实的功底,让自己的作品在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认可。额德蒙说:“当看到我的字被挂在展厅里时,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书法带来的成就感,也更加坚定了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高三那年,为了追求更高的书法水平,额德蒙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前往北京参加书法集训。“从7月份到第二年3月,整整8个月,每天从早上8点练习到晚上10点,临摹、创作、理论学习轮番进行,可以说是高强度。”北京浓厚的文化氛围让额德蒙大开眼界。他说:“我常常利用周末去故宫博物院看古代书法名家的真迹,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那些穿越千年的笔墨仿佛有了生命,让我真切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中国美术馆的书法展览更是场场不落,每一次参观我都能学到新东西。”

在北京集训期间,他有幸得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博士李立山老师的指导。额德蒙说:“李老师的理论功底特别深厚,他不仅帮我梳理了书法发展的脉络,还教我如何从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的角度理解碑帖,让我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技法层面。”但集训初期的他,也曾陷入深深的迷茫。他说:“班里的同学大多从小学习书法,有的擅长行书,有的精通篆书,相比之下,我的基础显得有些单薄。看到别人写出的作品流畅自然,而我的字却总缺乏灵气,我也一度想过要放弃。”

李立山察觉到他的状态后,语重心长地说:“每个人的节奏不同,你从楷书入门,根基是扎实的,只要坚持下去,把基础打牢,未来可以拓展的空间很大。书法学习就像爬山,有时候会遇到陡坡,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总能看到更高处的风景。”这番话点醒了他,也让他重新找回了自信。“我开始调整心态,不再和其他同学比较,更专注自己的进步。每天除了完成集训任务,还会额外加练,慢慢地,我的书法水平有了明显提升。”额德蒙说。不过,高强度的集训也让他落下了文化课,最终与天津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心仪的院校失之交臂,考入呼伦贝尔学院。他也笑着说:“虽然有些遗憾,但那段集训经历却成了我书法之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探索中拓宽书法眼界

进入大学书法专业后,额德蒙迎来了更系统、更灵活的学习阶段。他说:“大学的书法教学和高中、集训时完全不同,这里更注重自主性,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攻方向,隶书、行书、草书等字体都有机会接触。”但让他有些不适应的是,由于班级人数较多,老师很难对每个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细致指导,这也让他意识到,想要提升,必须靠自己主动探索。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他开始利用假期,找专业老师学习。“就在这种不断地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书法跟篆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就开始学习篆刻。因为书法是篆刻的基础,而篆刻的布局、刀法又能反过来提升书法的结构感与线条表现力。”在学习篆刻的过程中,他对书法有了新的理解:“写篆书时,我会更加注重线条的粗细变化与对称平衡,这正是从篆刻的刀法中领悟到的;而在创作书法作品时,我也会借鉴篆刻的章法,让整个作品的布局更加合理、美观。”

大学四年里,额德蒙始终认为“眼界要高于技法”的道理。他说:“老师常说,想要写好书法,不能只埋头练习,还要多看好的作品,多学习优秀的文化,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书法有灵魂、有内涵。”为此,他经常去各地看书法展览,听书法名家的讲座,与其他高校的书法专业学生切磋技艺。“每次看展,我都会带着本子,把喜欢的作品风格、章法记下来;听讲座时,会认真记录名家的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理解。”额德蒙说。

在一次书法名家研讨会上,一位老书法家的话让他铭记至今:“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修身养性的过程,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只有真正理解了书法背后的文化,才能写出有温度的作品。”这句话也成了他后来学习与教学的准则。他说:“书法的技巧虽然很重要,但不是学习书法的全部,我们更要关注书法背后的历史故事与人文精神,这才能让我们的书法作品多一份厚重感。”

热爱与真情传承书法

2020年9月,大学毕业的他,怀着对书法教育的热爱,报考了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民族小学的书法教师岗位。额德蒙说:“当时竞争特别激烈,有十几人报考,我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教育的热情,以第二名的成绩成功入职。”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额德蒙感到责任重大,他说:“我不仅要教孩子们写好字,更要让他们爱上书法,了解书法背后的文化,让这门传统艺术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在学校,额德蒙负责3至6年级的书法社团,学生都是自愿报名参加的。起初,他发现很多孩子对书法的兴趣并不高,觉得练字很枯燥,不如画画有趣。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他尝试从文字的起源讲起,结合有趣的游戏进行教学。他说:“比如教‘马’字时,我会先展示‘马’字的甲骨文,就像一匹昂首挺胸的马,然后一步步讲解它如何演变成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汉字的演变过程;我也会把‘马’字的各个笔画剪成卡片,让孩子们分组进行拼字游戏,比一比谁拼得又快又好,同时引导他们观察,怎样拼才能让‘马’字看起来更美观。”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很快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以前上课总有人走神,后来大家都特别积极,有的孩子还会主动问我‘老师,这个字还有其他的写法吗?’‘古代的人是怎么写字的呀?’”看到孩子们对书法产生兴趣,额德蒙心里满是欣慰。

在教学过程中,额德蒙特别注重基础训练。他说:“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会从握笔姿势、坐姿教起,一点点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我会选择简单易懂的碑帖进行临摹。比如楷书选《九成宫醴泉铭》,隶书选《曹全碑》,让他们在临摹中掌握基本的笔画与结构。”同时,他还会结合书法史的知识,给孩子们讲一些书法家的故事,比如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勤奋,颜真卿“宁死不降,气节凛然”的风骨,让孩子们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也能受到品德的熏陶。

在教学的过程中,额德蒙也收获了成长。他说:“以前学习书法,我更多的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成为老师后,我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的困惑与需求。”有一次,一个孩子总写不好竖弯钩,他一开始以为是孩子练习不够,后来才发现是孩子对转锋的理解不到位。“于是,我用比喻的方式给他讲解,写竖弯钩就像你跑步转弯一样,先直着跑,然后慢慢转弯,最后踮起脚尖冲刺。没想到,孩子一下子就掌握了技巧。”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让额德蒙对书法技法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让他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

回望自己的习书之路,额德蒙说:“从高中握毛笔的生涩,到大学的深入探索,再到如今的教学实践,墨香早已融入我的生活,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这门艺术,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作为一名书法教师,他表示会始终坚守传统,用专业的知识与耐心的教导,让更多孩子感受书法的魅力。他说:“我希望能一直站在讲台上,把书法的美与文化传递给更多孩子,也盼着有更多人加入到书法传承的队伍中来,让墨香源远流长。”

人物小传

额德蒙,1996年出生于乌海市,2020年参加工作,现任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民族小学书法教师。系内蒙古书法家协会志愿服务委员会委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准格尔旗书法家协会理事。

2020年,其作品入展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书法作品展;第五届内蒙古自治区篆刻作品展。

2023年,其作品入展“建功新时代 方寸见精神”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篆刻作品展;内蒙古自治区十三届政协书画作品展;“艺韵北疆”内蒙古自治区书法跨年大展。

2024年,其作品入展第五届内蒙古自治区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天风海涛”第九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京华印社第二届篆刻艺术双年展。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