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瑜
红领巾仿佛是一个符号,见证了许多人的童年。当时间在不经意间流逝,那些已经长大的人们,虽然已解开胸前飘扬的“那抹红”,却把那份赤诚与热忱留在了心中……我们为胸前的红领巾而感到自豪,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一代代少先队员都拥有着那难忘而美好的回忆。10月13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6周年纪念日。记者走访我市多位市民,听他们讲述自己难以忘怀的“红领巾”时光。
在讲述者看来,不管是一堂生动难忘的主题队课,还是印象深刻的入队仪式,抑或是一次有趣的寻访实践活动,这些都是属于少先队员的专属记忆,那是他们年少时立志传承红色基因、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时刻。
60年代的少先队员
“那时候,我家就住在车队旁边,平时常常跑到那里玩儿,看着一辆辆汽车,我幻想自己有一天也会开上车,去到更远的地方玩耍。”在七旬老人王春斌的记忆里,开车远游是他儿时的第一个梦想。当他站在五星红旗下,戴上崭新的红领巾时,让他真切感受到离那时的梦想更近了。“那个时候我虽然年纪小,但我知道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是我人生的第一要务。”王春斌至今记得,他从一名少先队员成长到共青团员,后来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儿时的梦想也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早已实现。
同样是20世纪60年代的少先队员,家住海勃湾区恒信花园的老人刘兆福告诉记者,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段“我叫红领巾”的时光。“我记得那个时候全国各地少先队组织开展‘向雷锋叔叔学习’的活动,那时我和同学们不管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喜欢做好事,而且不留名,如果别人问起来,就说‘我叫红领巾’。”说起那段“做好事、不留名”的时光,年近七旬的老人说,“少先队员”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身份”,让他学会并拥有了“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为他的人生“扣好第一粒扣子”。
70、80年代的少先队员
“小学一年级加入少先队时我们跟老师拍了一张合照,当年时光美好、志向远大,如今心存美好、希望仍在。”这张照片是在1973年拍的,家住海南区神华小区的老人刘文静告诉记者,这是她拍的第一张彩色照片,当时她戴着红领巾骄傲又自豪。“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仪式感,我非常重视这份荣誉,在这份荣誉的激励下,我努力学习,后来努力工作,今年我退休了,可对我来说,我还想继续发光发热。”刘文静说,她现在是社区里的一名志愿者,平常会把党的好政策、好故事宣讲给更多的人听。
张丽敏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名少先队员,她小时候就读于海勃湾区第一小学,她在小学四年级表演节目时也拍了一张照片,那是她童年时仅有的一张化妆照,但她更愿意讲述自己当时加入少先队的激动心情。“我是‘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入的少先队,当天我们还有节目会演,所以那天对我来说是最幸福、最难忘的一天。”张丽敏记得,老师教她和同学们如何佩戴红领巾、如何敬队礼,他们学得十分认真,回到家里还会练习。“那个时候,我还是我们学校的小升旗手,常帮着老师出黑板报,也会在运动会上接力跑,特别积极向上,现在都觉得美好。”张丽敏说,红领巾承载了她童年的美好时光,也滋养了她向上生长的生命力。
90年代的少先队员
“1994年,我和同学们走上街头,进行爱国卫生宣传,受到市民的一片赞许。”在罗娜的记忆里,穿着干净整洁的校服,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走出校园进行实践活动是她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她说,活动激发了队员们的爱国情感,培养了他们参与保护环境的意识。后来,他们还到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播种,并在实践中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学会了一些劳动技能。在罗娜的印象里,那时针对少先队员的各类活动已经非常丰富了,对她来说,更是童年中不可或缺的美好记忆。
“1997年,我们用出黑板报、做手抄报等方式庆祝香港回归;1998年抗洪救灾中,我和8000多万名少年儿童‘手拉手’,捐献衣物和学习用具;1999年,我们参加各类活动庆国庆、迎接澳门回归……”张贤兵的记忆里,他曾戴着红领巾在市人民广场参加过多次活动。“很幸运在那么小的年纪就见证过那么多重要的时刻,也参与过那些有意义的事情。”张贤兵告诉记者,有关那些活动的记忆至今埋在心底,是他童年时光中最宝贵的财富。
00年代的少先队员
“作为少先队员,我要牢记党的教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吴佳今年32岁,在我市一家私企从事技术工作,说起自己儿时入队的经历,她拿出一个珍藏了多年的笔记本。她笑着说:“当时的字迹还很稚嫩,但信念却很坚定。让我难忘的还有一堂以‘共忆峥嵘岁月,共育爱国之心’为主题的班队课。”吴佳说,当时她上六年级,那天和同学们一起起立唱国歌、聆听红色故事。“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教室,每一句歌词都饱含对祖国的热爱与敬意,每一个眼神都透着少年的朝气与坚定,用最真挚的方式,向伟大祖国献上祝福。”她至今记得那次班队课带给她深深的震撼,她深感“家国情怀”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四五岁时,妈妈买了图画书,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刺字不疼吗?’妈妈说,虽然很疼,但岳飞会铭记在心。”在牛帅的印象中,他在那个时候便将“精忠报国”当作自己一生的目标。“上了小学,我积极入队,家国情怀更加深植于心。”如今的牛帅,是一名人民警察,他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将当初的远大志向化作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
现在的少先队员
“1922年,安源儿童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少年儿童革命组织诞生;1924年,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劳动童子团,那时起党把领导儿童组织的任务委托给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现共青团),直到今天;后来又叫共产儿童团、抗日儿童团、地下少先队,在不同时期,少年儿童都作出了积极贡献;1949年10月13日,中国共产党委托共青团中央建立全国统一的少年儿童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6月,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家住海勃湾区陶然雅居小区的牛佳音是一名11岁的小学生,今年上五年级的她对少先队历史如数家珍。
“第一次戴红领巾是在7岁,老师告诉我们,戴上红领巾就是一名少先队员了,红领巾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染红的,是五星红旗的一角。”小学生方雨桐依然难掩激动,她说:“我特别喜欢敬队礼这个动作,也喜欢把红领巾整理得整齐漂亮。”她告诉记者,至今都记得自己对红领巾的珍视。她说:“坚持德育为先,像海绵一样学习知识,注重养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等嘱托我同样珍视。”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珍视,方雨桐也成长为品行优良、有责任、有担当的好少年、好青年。
如今,通过了解一个党史故事、观看一部红色影视剧、参观一个党史纪念地、了解党的一个新成就、寻访一位优秀党员、学唱一首爱党歌曲,少先队员在一次次活动中回望革命先烈走过的路,奋发向前。他们讲述中国故事、体验中国发展、讨论中国现象、漫游中国未来、参加中国梦好少年争章活动,将自己的小小梦想融入对中国梦的憧憬和追求。“争做新时代好队员”活动在各级少先队组织中普遍开展,集中举行主题队日、积极开展红领巾争章等活动,激励少先队员树立和增强光荣感,“从小热爱新时代、长大建功新时代”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