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北疆文化 看非遗
本报记者 毕晓敏
有一种树龄千年却生长缓慢的“矮木”——黄杨木,它不仅是苏轼笔下“遇闰缩轮”的珍稀木料,更孕育出一项扎根生活的非遗技艺。作为海勃湾区非遗项目黄杨木梳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王丽梅与丈夫(第四代传承人)携手,让这项家族传承的老手艺,在创新与生态保护中焕发新生,既守护了千年木料的珍贵,也让“梳头养生”的传统走进更多百姓家。
黄杨木的珍贵,藏在它缓慢的生长里。“100年做不了擀面杖,遇闰年还会缩年轮。”王丽梅介绍说,黄杨木生长极慢,国家早已立法保护树龄超过200年的黄杨木。而她手中的黄杨木梳,原料需经岁月沉淀:新鲜木料不能直接使用,需在干燥通风处悬挂3至5年,若想成为不易开裂的“陈化料”,至少要存放10年。王丽梅还巧用当地驼油封藏木料,让其在20年陈化后质地更稳定。更难得的是,这些木料多取自黄杨小料。“不用追求大料收藏,也是为了保护生态。”这份对资源的敬畏,是她在传承中不变的坚守。
从传统平梳到文创多齿梳,王丽梅的创新让老手艺更贴近生活。过去,家族传承的黄杨木梳以传统平梳为主,上世纪80年代,丈夫王家华将其从长江流域带到北方,在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海市落地生根。到了王丽梅这一代,面对市场需求与资源保护的平衡,她将梳子设计成“多齿按摩款”,既充分利用小料,又能更好地贴合头部穴位。“要知道,头部穴位占人体穴位的四分之一,多齿设计可促进血液循环,抑制头皮屑、缓解毛囊萎缩。有用户反馈,用了十来年,脱发变少了,鬓角白发竟慢慢发黑了。”王丽梅告诉记者。
如今的黄杨木梳,早已不是单一的日用品,更成了承载文化的“文创名片”。在王丽梅的推动下,黄杨木梳走进景区、展厅,成了游客眼中的“伴手礼”首选。长城、玉渡山等景区的非遗展柜前,黄杨木梳高峰期日销售额能突破5000元;北京的文创展厅里,游客可体验木雕梳制作,定制款订单源源不断;阅遇书吧的展陈,让本地市民随时能接触到这项非遗。就连梳子的价格,也贴合不同需求,无雕纹基础款128元,精品款280元至380元,再到高端定制款580元,每场景区活动或文创展会,创收都能稳定在三到五千元。
这项非遗技艺,还成了带动就业的“暖心手艺”。王丽梅不仅收徒传艺,让徒弟们在家就能靠雕刻梳子创收,还与青山社区残联合作,开展黄杨木梳制作培训,带动残疾人就业。残联协助完成梳子穿绳工序,残疾人参与木雕、打磨,小小的黄杨木梳,经手工套制、打磨后,成了他们增收的“宝贝”。如今,制作一把黄杨木梳,熟练师傅需一天时间,徒弟们也能独立完成,老手艺成了“家门口的饭碗”。
“让非遗走进生活,走进百姓家庭”,这是王丽梅常挂在嘴边的话。一把黄杨木梳,从千年黄杨木中取材,经数十年陈化,由匠人手工雕琢,最终在日常使用中传递养生智慧,还能随着使用慢慢变成枣红色,实现“玉化增值”。在王丽梅的守护与创新中,黄杨木梳技艺不仅没有随时间褪色,反而像那缓慢生长的黄杨木一般,在岁月里扎根、结果,让千年非遗真正“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