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销售火爆。
社区举办端午节主题活动。
■走乡村 看振兴
本报记者 刘春霞 文/图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锚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防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任务,指明以特色产业激活县域经济、以多元路径拓宽农民“钱袋子”的实践方向。
本版推出“走乡村 看振兴”系列报道,聚焦产业兴旺的活力图景、生态宜居的乡土变迁、治理有效的基层探索,以脚力丈量土地,用笔端讲述故事,在田垄间、村巷里,解码乡村振兴的时代密码。
深秋时节,走进乌达区三道坎街道胡杨社区,新修的砂石路平整顺畅,串联起错落分布的农舍与连片果园,农户驾车满载丰收果实驶过,一幅产业兴旺、乡风和煦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
在致富带头人张平的葡萄园内,连片的葡萄藤间挂满饱满果实,他和家人正忙着采摘分拣。黑亮的巨峰、翠绿的阳光玫瑰、透亮的蓝宝石等多个葡萄品种堆满角落,随后他将新鲜采摘的葡萄装入印有“胡杨明珠”logo的礼盒,赶在中午前发往海勃湾区销售点。“多亏社区帮着流转了80亩闲置土地,还协助申请农产品品牌,现在葡萄根本不愁卖。”张平笑着说,现在,他经常能接到北京、银川、呼和浩特等外地订单,销路越来越好。
“产业兴了,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胡杨社区党委书记张杨曼指着满园丰收景象说,社区始终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从盘活闲置土地到推动品牌化经营,让像张平这样的种植户越来越多。为让产业稳得住,社区不仅引进农业企业扩大土地流转规模,还针对性解决生产难题:维修扬水站、更换老化零件并清理取水口淤泥,保障灌溉用水稳定;为农户发放地膜,降低种植成本;对接农业保险公司为13家农户投保农业保险,邀请农技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全方位让农户种得安心、卖得放心。
产业根基稳固,基础设施升级更让农户的“增收路”越走越宽。“我在这里居住了32年,以前下雨满地泥,拉运果子更是费劲。”72岁的居民王存在指着新修的砂石路,脸上满是笑意。如今,社区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不仅铺就通畅路网,还安装50盏路灯照亮出行路,同时搭建助农消费小程序平台,让农户“不用赶大集”,实现“手机下单、销售不愁”。“出行路”通了,农户的“钱袋子”也渐渐鼓了起来。
社区还积极推行“党建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以服务社区居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形成“联系不漏户,党群心贴心”的长效机制。通过街道领导包联网格,联合包联单位、职能部门开展常态化全域排查,今年以来依托“三百”行动,累计开展入户走访32次,实现辖区排查全覆盖。社区同步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立问题清单、资源清单、实事清单,针对性解决民生需求,已解决居民反映的民生问题54件、化解矛盾纠纷5件,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为居民营造和谐稳定的居住环境。
产业兴旺、环境改善的同时,乡风文明建设也同步推进。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幸福里”综合服务驿站,开展诚信宣传、农技培训、义剪义诊等活动,覆盖居民上千人次;整合各类志愿者力量,推进铁路护路巡查、农区环境整治,志愿活动参与率较去年提升50%,形成“一站多能、志愿联动”的服务格局。移风易俗方面,社区制定《胡杨社区居民公约(草案)》,经居民代表座谈会全票通过后逐户宣传;深化文化浸润与家风建设,举办“三八”妇女恳谈会,端午节、七夕节等主题活动及榜样居民分享会,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此外,社区还联合多部门推进全域环境整治,清理千余吨垃圾、拆除违章建筑,开展“生态环保小课堂”,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从闲置土地到丰产果园,从泥泞土路到通畅坦途,从零散种植到品牌经营,胡杨社区用一件件实事、一个个数据,让群众的幸福感在深秋暖阳中愈发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