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师法古人中筑牢书法根基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10-07 20:32:04

■我书我抒

张文杰

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始终离不开坚守与发展的学习之路。纵观历代书法名家的成长轨迹,无不是在坚守传统中汲取养分,在开阔视野中突破自我,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实现艺术升华。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徐国峰认为,书法学习绝非简单的笔墨技巧训练,而是一套涵盖传统根基、视野拓展、方向选择的系统学习过程,只有遵循其中规律,才能在书法之路上行稳致远。

传统是书法的根源所在,脱离传统的书法创作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将失去艺术生命力。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向古人学习,不仅是临摹字形的过程,更是提升艺术眼界的关键途径。徐国峰说:“历代经典碑帖如《兰亭序》《九成宫醴泉铭》《祭侄文稿》等,都承载着古人对笔法、字法、章法的深刻理解,是后人学习的范本。若忽视传统,一味追求新、奇、怪、异的形式,即便技巧娴熟,作品也会因缺乏文化底蕴而显得空洞浅薄。”他还认为,真正的书法学习,需从精临经典入手,在一笔一画中体会古人的用笔之道,在通篇布局中感悟传统书法的审美意境,唯有如此,才能筑牢艺术根基,为后续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坚守传统并非闭门造车,书法学习还需主动“走出去看”,通过观摩高水平作品拓宽艺术视野,精准找到自身不足。古往今来,许多书法家正是在与同道交流、参观名家展览的过程中获得启发,实现艺术突破。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早年苦练篆书,虽技法日益精湛,但始终未能突破瓶颈,直到游学金陵,观摩大量历代碑刻与名家真迹,才豁然开朗,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篆书风格。徐国峰说:“在当今时代,各类书法展览、线上高清碑帖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便利条件,若仅满足于闭门苦练,很容易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难以发现自身在笔法细节、结体布局上的问题。”主动走出书房,带着思考去欣赏高水平作品,对比自身习作与经典的差距,借鉴他人的优点与经验,才能不断调整学习方向,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浪费时间。

在书体选择上,结合自身兴趣与优势精准定位,是提高书法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书法五大书体篆、隶、楷、行、草各有特点,篆书古朴庄重,隶书蚕头燕尾,楷书端庄规整,行书流畅自然,草书潇洒奔放。徐国峰说:“每个人的性格、审美偏好与手部控制能力不同,适合的书体也存在差异;并且人的精力有限,若贪多求全,想同时精通多种书体,往往会分散精力,导致‘样样通、样样松’的结果。”明智的做法是,在初步尝试不同书体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兴趣与优势确定主攻书体,将主要精力投入其中,待主攻书体达到一定水平后,再适当涉猎其他书体作为补充。

书法学习是一场漫长的旅途,既要有坚守传统的定力,也要有开拓创新的勇气;既要有脚踏实地的苦练,也要有高瞻远瞩的眼界。徐国峰表示:“学习书法,只有师法古人,才能筑牢根基,更要走出书房拓宽视野,以开放心态去学习书法,在挥毫泼墨间感受文化传承的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书法篇章。”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