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鸥迁徙路线图(卫星追踪器传回)。
本报讯 (记者 曹艺)“回来了!”9月16日,市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王思静紧盯电脑屏幕,手指一处紫色光点,难掩兴奋。
监测数据显示,一只4月23日从乌海湖启程的红嘴鸥,在跨越山河的迁徙后,重返乌海湖。
今年春天,我市动物保护工作人员在乌海湖一号码头随机选取14只红嘴鸥个体,为它们佩戴卫星追踪器,实时监测候鸟迁飞。最新传回数据显示,14只中有1只已重返我市,现栖息于乌海湖。
最先返回我市的这只红嘴鸥,用翅膀画出数千公里的“航迹图”:4月23日,它从乌海湖出发,仅用1天时间就飞抵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苏泊淖尔,继而探访蒙古国贝格尔盆地。随后,在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进行了13天的休整补给。5月23日,又一次飞往额济纳旗,度过整个夏天,停留74天。8月初,它沿黄河飞往宁夏石嘴山市,在周边生活39天后沿黄河向我市飞来,于9月14日抵达乌海湖,至今未离开。
2024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草局印发《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乌海被列为全国821处候鸟迁飞通道关键栖息地之一。“此次追踪红嘴鸥迁飞路线,首次以精准数据印证了乌海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关键驿站’的位置,是我市开展候鸟迁飞研究宝贵的一手资料。”王思静说,我市是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每年有6科60余种鸟类、共计10万余只在此繁殖、迁徙,候鸟迁飞路线图见证了鸟儿的奇妙旅程,也是我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证明。
我市为红嘴鸥佩戴卫星追踪器的相关数据,也会同步回传至中国科学院,用于科学研究。
“卫星追踪器反馈的数据为做好我国野生鸟类监测预警提供了依据,从而能够制定更有效的候鸟保护策略和生态修复方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王春晓说,全球有9条主要候鸟迁飞通道,其中4条经过中国。乌海又处于我国境内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中亚迁飞通道的交会处,是连接候鸟南北迁徙的“中转站”,候鸟迁徙路线及关键栖息地情况,诠释了保护好每一个“候鸟驿站”对于守护整个候鸟生命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