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宝力高与嘎拉(前右一)
嘎拉在给学生上课
■黄河岸边是我家 · 遇见非遗 (19)
张文杰 文/图
每一方水土,都镌刻着独特的文明印记。在乌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是黄河岸边生生不息的古老回响。
都说非遗是触摸文化根脉的温暖印记。
晨光暮色,四季更迭,烫画的笔尖勾勒出时光的纹路,挂毯经纬间穿梭着生活的温度,千年驼铃回荡的丝路传奇、黄河涛声浸润的民间智慧,最终都化作烟火人间里跳动的文化脉搏。
都说非遗是唤醒历史记忆的时光信笺。
陶泥塑形,丝帛染彩,吹糖匠人的吆喝声仍在街巷回荡,蒸馏酒坊的风幡犹在风中飘摇。那些被时光打磨的技艺,是孩童眼中的神奇魔法,是游子梦里的故园符号,粗粝或精巧的纹路间,藏着跨越时光的时空对话。
都说非遗是联结族群情感的精神纽带。
马头琴的长调悠远苍茫,乌海快板的节奏欢快清脆;八卦掌的步法如行云流水,形意拳的起势似风雷激荡。在这里,四十多个民族的文明交融共生,不同地域的智慧在黄河岸边扎根,生长出枝繁叶茂的文化根系。
乌海是一座被匠心点亮的城市。这些非遗技艺,是沙漠绿洲不熄的火种,是城市肌理中跃动的韵律。它们与奔涌的黄河同频,与浩瀚的沙漠共舞;与葡萄美酒的醇香交织,与山海沙城的精神共鸣。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现代人寻找精神原乡的途径,让传统之美在钢筋铁骨的城市里焕发新生。
若您也喜欢探寻非遗和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请与我们同行,一起开启这场“遇见”之旅。
背景介绍
在辽阔的草原上,有一种声音能穿透风沙,掠过马背,直抵人心,它就是马头琴音乐。这种以马首为饰、以马尾为弦的传统拉弦乐器,其形制、材质、音色及演奏技法皆凝练着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精神特质,折射出草原生活的历史图景。马头琴音乐不仅是草原文化的听觉符号,更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生命与历史的诉说。在其发展历程中,创作者将草原生态、蒙古马精神与悠扬的牧歌有机融合,构建起草原音乐的核心体系。这一艺术形式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兼具文化传承、情感熏陶与社会教化功能。乌海乌兰牧骑青年马头琴演奏家嘎拉所传承的蒙古族马头琴音乐,2023年列入乌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5年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悠扬琴声诉说“前世今生”
你听过马头琴的旋律吗?那悠扬的琴声仿佛是风掠过草原,骏马在嘶鸣,牧人在风中吟唱,传唱着草原千年的故事与深情。见到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传承人嘎拉时,他正在给学生授课,耐心讲解示范令人入迷,学生也被那低沉浑厚的马头琴音色吸引着,仿佛置身草原。
马头琴的诞生,与草原游牧生活息息相关。关于它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其中广为人知的一则,讲述了一位牧人因思念逝去的爱马,取马骨为琴身、马尾为琴弦、马首为琴头,每当拉动琴弦,琴声低诉,仿佛爱马重新回到了身边。虽然传说带有浪漫色彩,却道出了马头琴与“马”的情感联结。嘎拉说:“在草原文化中,马是牧民的伙伴、财富与精神图腾,而马头琴正是将这份对马的情感转化为声音的载体。”
从历史考证来看,马头琴的雏形可追溯至唐代的“奚琴”。《新唐书·乐志》记载,奚琴以竹为槽、以弦为声的形制,与早期马头琴的构造有相似之处。随着历史的变迁,奚琴在草原文化的浸润中逐渐演变,琴身从竹制改为更易获取的松木、桦木,琴槽蒙以羊皮或马皮增强共鸣,琴头则雕刻成栩栩如生的马头造型,琴弦与琴弓均采用马尾,这使得乐器的音色更贴合草原的辽阔意境,低音浑厚如草原沉雷,中音绵长似牧人长调,高音清亮就像雄鹰啼鸣一般。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马头琴音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了“艺术化与专业化”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了齐·宝力高等马头琴演奏大师,他们在教育体系的建立、乐器的改进与演奏技巧的创新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嘎拉说:“马头琴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马头琴音乐的传承奠定了基础;乐器改进和演奏技巧的创新,让马头琴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从口传心授到专业教育的传承之路
在我市,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也有很好的传承。
乌海乌兰牧骑青年马头琴演奏家嘎拉告诉记者,马头琴不是简单的乐器,它是草原的心跳,是牧人们生下来就刻在骨子里的声音。“在草原文化中,马头琴并非仅供娱乐的乐器,而是融入牧民日常生活的朋友。他们在放牧时,会用马头琴排解单调的生活;在节庆婚礼上,同样会通过马头琴来传递祝福。”他说。更重要的是,马头琴音乐与蒙古族的史诗、长调紧密相连,艺人们通过马头琴伴奏,将《江格尔》等史诗代代传唱,琴弦上的每一个音符,都是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珍贵记忆。
嘎拉介绍,马头琴的传承,曾长期依赖“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在过去的草原上,技艺精湛的马头琴艺人既是乐器演奏者,也是史诗说唱者,往往带着马头琴游走在草原上,在篝火旁、蒙古包内,将演奏技巧与乐曲内涵通过示范与讲解传递给后辈。在这些老艺人中,著名马头琴演奏家、蒙古族潮尔大师色拉西就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音乐资料。“色拉西作为马头琴音乐的集大成者,用毕生精力完成了传统马头琴曲目的整理与演奏技法的规范。他不仅熟记数百首传统曲目,还将原本零散的演奏技巧系统化,通过控制弦速、力度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嘎啦说,“色拉西的努力,为马头琴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后续的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齐·宝力高是嘎拉的老师。他的成长经历,便是传统传承模式的缩影。1944年,齐·宝力高出生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一个牧民家庭,他6岁起学习马头琴,师从蒙古族现代马头琴艺术奠基人之一的桑都仍。在齐·宝力高的潜心研究下,他创作出了《万马奔腾》《草原连着北京》《草原赞歌》《初升的太阳》等马头琴名曲,其中《万马奔腾》更是成为了马头琴音乐的“代名词”。嘎拉说:“老师齐·宝力高为马头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吸取了西方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成功地改制了传统马头琴的琴体及其声源;还统一了演奏的弓法和指法,为马头琴艺术能够推向世界舞台创造了条件。”
受老师齐·宝力高的影响,嘎拉在传统的技法上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创作出《苍天母亲》《追梦》《心弦》《吉祥的快马》等马头琴音乐;先后成立了甘德尔乐队、GL青少年马头琴乐团、阿斯汗马头琴组合等马头琴演奏团体,培养学员和马头琴爱好者500多人,成为了内蒙古西部地区马头琴音乐创作和演奏的代表性人物。嘎拉说:“传承不是把这门艺术当宝贝一样锁在家里,而是让更多的孩子来学习,这样马头琴音乐就会有未来。我的老师把他们所知道的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我也要像老师一样,倾力教给孩子们,让草原的声音在年轻一代中延续。”
传统与流行碰撞出的时代新韵
坚守传统并非意味着固步自封,马头琴音乐的生命力,正体现在它与现代艺术形式的碰撞与融合中。当马头琴的弦音遇上流行音乐、交响乐、影视配乐,它不仅没有失去本色,反而以独特的音色为各类艺术作品注入了草原文化独特的气质。马头琴宽广深沉的音色,仿佛是与大地的共鸣,同时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包容性。
在流行音乐领域,马头琴的跨界合作早已屡见不鲜。嘎拉说:“在腾格尔演唱的歌曲《天堂》里就融入马头琴伴奏,浑厚苍凉的音色与腾格尔的嗓音相得益彰,让听众感受到了马头琴的魅力。”此后,越来越多的流行歌手开始尝试与马头琴合作,谭维维演唱的流行歌曲《敕勒歌》,编曲融合了马头琴等民族音乐元素,增添了歌曲的辽阔感;杭盖乐队更是将马头琴与摇滚音乐结合,让马头琴的悠长与电吉他的激昂碰撞,既保留了民族音乐的内核,又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马头琴的音色很特别,它既能表达草原的辽阔,也能传递内心的细腻,和不同风格的音乐都能产生共鸣。”嘎拉说。
在交响乐与古典音乐领域,马头琴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嘎拉说道:“老师齐·宝力高创作的马头琴协奏曲《草原天驹》,就是以马头琴为主奏乐器,搭配交响乐团伴奏,既运用了传统马头琴的演奏技法,又借鉴了交响乐的结构,描绘了草原上骏马奔腾、牧人欢歌的场景。”2005年,齐·宝力高带领野马马头琴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马头琴的弦音与交响乐的恢宏交织,让欧洲观众感受到了中国草原音乐的魅力。嘎拉说:“马头琴的声音是世界的,因为它讲的是人类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这是共同的情感。”
此外,马头琴还成为影视配乐的点睛之笔。在电影《狼图腾》中,大量运用了马头琴配乐,马头琴的低沉旋律烘托出苍凉、悲壮的氛围,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草原文化的厚重。嘎拉说:“很多影视作品都采用马头琴音乐作为旋律贯穿于草原场景的配乐中,既贴合故事发生的地域背景,又为剧情增添了深沉的故事性。”这些影视作品的传播,让马头琴音乐突破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走进了更广阔的大众视野。
作为草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不仅是中国的非遗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与文化交流的频繁,马头琴音乐正以多种形式走出国门,向世界讲述着属于北疆大地的文化故事。
结束语
随着第19期《黄河岸边是我家·遇见非遗》与您见面,本系列报道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这段与时间同行的采访中,我们一起探访了众多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走进19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生活,倾听他们与非遗相伴的故事。从指尖的巧活到耳畔的琴声,从古朴的技艺到鲜活的创新,每一段传承都在诉说着北疆文化的厚重与灵动。
非遗,不只是尘封在典籍里的名词,它在烟火日常中生长,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通过真实的记录与细腻的讲述,让更多人看见非遗的温度,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系列报道虽已收官,但守护与传承的故事,仍在黄河岸边、在你我身边继续生长。我们诚挚期待,更多人能加入到非遗保护与弘扬的行列中,让黄河岸边的文化之花常开不败,让古老的智慧在未来依然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