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 乌海答卷
本报记者 鲍维
开栏的话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本报今起推出“‘十四五’ 乌海答卷”专栏,充分展示“十四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上求突破、作示范持续发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乌海新篇章的生动实践。
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
“十四五”这五年,对乌海市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健康是家门口就能约到北京的专家号,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室里熟悉的家庭医生身影,是手机下单后送药上门的便捷,是老人免费体检时拿到的健康报告……这些渗透在日常生活里的改变,每一项都看得见、摸得着,每一项都关乎民生福祉。
从公共卫生防线的加固到医疗资源的深度整合,从专科能力的跃升到民生服务的精准触达,我市把“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蓝图转化为民生答卷。这份民生答卷写满了市委、市政府对群众健康的坚守。
筑屏障:公共卫生体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
公共卫生是守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乌海市以“健康乌海”建设为抓手,投入专项资金推进体系标准化建设,推动防控理念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
“现在家庭签约医生每个月都来家访,教我用玉米须泡水控血压,还帮我随时调整药的用量。”海勃湾区居民田云同患高血压多年,以前血压总“忽高忽低”,如今在家庭医生的管理下,他的血压基本稳定。这背后,是乌海市明确医疗机构公卫职责、建立“医防三通”(信息通、人员通、资源通)机制的成效。
健康巡讲进社区、健康义诊进公园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广大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升。
医院、学校、药店设“哨点”,大数据建“预警网”,乌海市把传染病防控的“探头”架到了百姓身边。2024年,全市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补种率达99.14%,在自治区率先达标;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率83.33%,位居自治区第一。
深整合:医疗服务体系从“分散运行”到“协同高效”
“以前卫生院缺设备、少专家,大病小病都往市里跑。现在市级专家每周坐诊,新仪器也来了,连CT都能在这儿拍。”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居民张世民的就医感受,体现出我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改革实效。
作为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我市以资源协同为核心推进改革,将牵头医院、二级医院与基层机构纳入一体化管理,成立影像、检验等5大共享中心,打破机构壁垒,让基层便捷用上高质量设备,实现“联体更连心”。
服务下沉层面,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双措并举:一方面靠专家常驻、专科共建筑牢本土根基,另一方面联动外部资源,我市引入北京协和、北京第三医院等国内顶尖医院专家常态化坐诊,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
今年,我市对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开展专项评估,将放射影像、临床检验、超声诊断等互认项目从原有的90项扩充至377项,更多常规检查实现“一次检查、多处可用”,基层接诊量不断提升,“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格局逐步成形。
资源协同延伸至药品流通与服务配送。我市创新“中心药房+智慧共享”模式,打破药品壁垒,实现药品下沉。如今,基层医疗机构平均配备药品700余种。“互联网+医疗”升级,全市近300名医生可提供线上问诊、电子处方流转服务。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分级诊疗的“毛细血管”。目前,全市共有223支家庭医生团队,重点人群签约率90.7%。“加入医疗集团后,上级医疗机构能调阅我们的检查数据,我们也能请专家远程指导,再加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对基层信任度明显提高。”海勃湾区林荫街道办事处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莉说。
强内核:服务能力从“基础保障”到“优质专科”
“以前得了复杂病要去大地方看,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请专家做手术。”今年4月,海勃湾区居民张先生在海勃湾区中医医院接受了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专家的手术,术后恢复良好。这得益于“外引高端资源、内建特色专科”的布局,我市医疗服务水平实现了“基础保障”向“优质专科”跨越。
我市围绕群众需求发力,成效多点突破。组建运动医学、妇产等市级专病诊疗中心;市人民医院胸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跻身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市人民医院成功申报建设自治区呼吸系统疾病专科区域医疗中心,市中医蒙医医院蒙医沙疗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构建起“市级有特色、自治区级有重点、国家级有优势”的专科体系。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同步跃升,海勃湾区中医医院晋升三级甲等,填补乌海市中医三甲空白,基层中(蒙)医馆全覆盖,针灸、沙疗等10余种适宜技术广泛推广,让特色诊疗惠及更多百姓。
对外协作架起“健康桥梁”,实现高端资源常驻化。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医联体建设,与北京、上海等医疗高地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覆盖呼吸、胸心外、心血管、运动医学、神经、肿瘤等多个重点学科,每周都有北京、上海等地知名专家来坐诊、开展手术。同时,通过选派医护骨干进修学习、邀请专家来乌海讲学培训等方式,医务人员专业水平得到全方位提升。
惠民生:健康福祉从“普惠覆盖”到“精准提质”
卫生健康事业的落脚点是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十四五”期间,我市以“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低于28%”为目标,推出系列惠民举措,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免费医疗服务聚焦重点人群,守护全生命周期健康。我市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为符合条件的适龄女性免费开展“两癌”筛查与二价HPV疫苗接种,为新生儿开展出生缺陷免费筛查,用政府买单筑牢健康防线。海南区居民刘女士通过免费筛查,检查出宫颈癌早期并进行了手术治疗。她说:“钱省了,命保住了,为惠民政策点赞。”
此外,我市还将医保生育服务链条延伸至“孕中—生产—报销”全过程。自2024年9月起,提高生育待遇,对在我市连续参保缴费满6个月及以上的职工,其分娩、流产、节育或绝育手术发生的符合政策范围内的费用,不设起付线,住院报销90%;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内发生的门诊产前检查费用,不设起付线报销80%。
托育服务网络也在不断织密。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普惠托育机构37所,提供普惠托位2655个,每千人口普惠托位数达4.76个,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
医保政策持续“加码”,破解“看病贵”。我市全面推行药品和高值耗材集中采购,公立医院药品“零差价”。今年1月至9月,我市落实国家立项指南16个批次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药价平均降幅76%、医用耗材平均降幅64%;规范统一职工和居民住院起付标准,实行跨省异地就医转诊审批制度,合理拉开区内就医和跨省就医报销比例,引导群众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开设“简易方便门诊”,慢性病患者开药诊察费5元且报销,取消职工医保门诊诊察费单行支付限制,让群众就医“花得明白、付得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