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车队:“车轮”上的鹿城温度

A+ A-
编辑:郝彬 2025-09-25 11:34:03

扛沙袋、筑堤坝、疏积水、搬物资……雷锋车队队员刘宏伟的身影在河道旁和周边的村庄里不停地穿梭,他说:“哪里有需要,雷锋车队的旗帜就会出现在哪里。”

8月26日,包头市部分地区因连续强降雨出现洪涝险情。雷锋车队队员闻讯立刻加入青山区幸福路街道党工委组建的抢险队伍,带着物资奔赴土默特右旗抗洪一线,这是他们第二次出征。

“我到的时候,洪水非常急,已经快到小腿了,看到抗洪的同志们在堤坝上一趟又一趟地小跑,衣服都湿透了,那一瞬间,我感觉我必须得来。”刘宏伟坚定地说。

雷锋车队队员在防洪现场。

18年来,这个建在车轮上的党组织,以无数次参与免费送考、爱心捐赠,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以数千件接地气、暖民心的实事,让群众深切地感受到党的关怀,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时间回溯到2007年,那时的出租车行业,拒载、议价、不打表等乱象屡见不鲜。开了3年出租车的马文刚目睹这些现象,心里很不是滋味。特别是看到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站在路边久久打不到车时,他便萌生了一个想法:要成立一个自律的组织,用规范的服务和真诚的态度改变行业形象。于是,他和高东花等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组建起了雷锋车队。

初创时的艰难超出想象。60多名队员不仅要面对同行的不解,还要承受各种风言风语。“有人说我们作秀,有人说我们多管闲事。”高东花回忆道,“但我们坚信,只要真诚,终能打动人心。”队员们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做到拾金不昧、使用文明用语、帮扶老人孩童。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司机看到了规范经营带来的好处,主动申请加入雷锋车队。

雷锋车队队员常年免费拉载坐轮椅的残疾人。

雷锋车队党支部的成立成为车队发展的转折点。在党组织的引领下,他们创建了“四心三帮”准则——用真心诚心关心爱心对待乘客,遇老弱病残帮一把,见路人有难帮一把,碰行李繁多帮一把。这些看似简单的标准,却让出租车真正成了“流动的爱心驿站”。

车轮滚滚,情暖千家万户。如今雷锋车队的300多名队员、200辆出租车穿梭在包头的大街小巷,编织成一张覆盖全城的温暖网络。每年高考期间,贴着“爱心送考”标识的出租车总是提前到达指定地点;极端天气里,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为滞留市民提供无偿服务;逢年过节时,车队会带着米面油等慰问品走进社区,看望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

雷锋车队爱心送考。

最令人动容的是队员马铭和透析老人韩永红的故事。原本只是2023年“暖心助行”活动中的一次普通接送任务,但当活动结束后,马铭看到韩永红老人蹒跚的身影,毅然决定今后继续免费接送。从那时起,无论刮风下雨,每周两次接送老人透析从未间断。至今已坚持180余次,马铭也从最初的志愿者变成了韩永红老人口中的“亲弟弟”。“她早就不只是我服务的客户了,现在就像我亲姐一样。”说这话时,马铭眼里闪着温暖的光。

2022年,随着规模扩大,雷锋车队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2023年,雷锋车队与公安机关共建义警队伍,开启了“巡防一体”的新模式。队员们利用行业特性,成为城市的“移动天眼”。出租车司机曹女士自豪地说:“成为义警后,遇到情况能直接和民警沟通,我们能更好地服务群众了。”

雷锋车队配合警方追缉逃犯、排查隐患,累计提供破案线索50余次,协助抓获犯罪嫌疑人10名。面对威胁电话,队长马文刚总是坚定地回应:“我们背后是组织和人民的支持!”最惊险的一次,是队员们配合警方围堵一名抢劫的犯罪嫌疑人,最终将其成功抓获。

2024年,在一次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马文刚跟队员们说道:“我们是建立在车轮上的党支部,一定要深学细悟,并将其转化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实际行动,这样才能在联系服务群众,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是可依靠、能信赖的坚强后盾。”

18个年头,265面锦旗,记录着这个车轮上的党组织成长的轨迹。从自治区“北疆楷模”到央视《焦点访谈》的报道,荣誉等身的他们最珍视的却是百姓的认可。在雷锋车队党群服务中心,马文刚指着满墙的锦旗说:“当老人拉着我们的手说‘你们比亲人还亲’时,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雷锋车队黄河拾荒。

如今在包头,雷锋车队的红色旗帜飘在哪里,温暖就传递到哪里。从紧急救援到日常出行,从物资输送到情感支持,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践行着“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从一辆辆出租车到一座座流动的爱心桥,雷锋车队用18年的坚守诠释着新时代雷锋精神,在这片北疆大地上绽放出最温暖的光芒。正如一位受助老人所说:“看到雷锋车队的标志,就像看到了亲人,心里特别踏实。”这种信任和依赖,正是雷锋车队18年来最宝贵的收获。

点击此处查看详细信息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