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团市委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推动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以生态文明青年志愿服务为抓手,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团员青年踊跃投身生态环保实践,为推进我市绿色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团市委举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题讲座暨乌海青年讲师团集体备课,组织各级团干部、青年讲师团等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进基层、走到青少年身边,开展生态文明知识宣讲41场,覆盖团员青年1700余人。发动志愿者20名,开展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6场次,覆盖青少年200人次。号召青年传承弘扬“三北精神”,组织青年参与“我为‘三北’种棵树”活动9场、植树43.5亩。开展“保护母亲河”、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等生态环保主题实践活动110场,覆盖青少年1.1万人次。
9月18日,团市委组织召开“汇聚青年力量 共筑生态文明”青年投身我市生态环保工作座谈会,机关青年干部、企业青年代表们的发言亮点纷呈、干货满满。让我们共同倾听他们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的满腔热忱、奋斗故事和所思所悟。
科技引领绿色转型
市科技局办公室主任 徐宗伟
作为一名市科技局的青年干部,我始终将推动科技创新与生态环保深度融合,以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撑服务地区绿色转型。
在我牵头起草的《乌海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等多项政策文件中,明确将环境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列为重点支持方向。通过这些政策的落地,我们系统引导科技资源向绿色领域集聚,全市研发经费中生态环保相关技术研发占比显著提高。在项目组织和资金协调方面,我积极推动科技兴蒙资金为生态领域提供足额保障。近三年,累计协调落实资金超2.3亿元,支持了包括工业烟气治理、矿区生态修复、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等在内的43个市、区两级科技项目。同时,我积极协助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3年推动172家次企业减免所得税超3.7亿元,激励企业开展环保技术研发。
与此同时,连续两年牵头策划全市科技活动周和科普大赛,将“低碳生活”“黄河流域保护”等作为核心宣传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在负责全市创新创业营商环境评估工作时,我将企业环保技术创新能力纳入评价体系,积极引导创新主体走向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这些工作让我深切体会到,科技部门在生态环保中大有可为。未来我将继续强化科技政策与环保需求的对接,努力让创新成为乌海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的核心动能。
为打造绿色园区奉献力量
市工信局园区科科长 国海龙
今年7月起,我市开展产业园区环境治理攻坚行动。行动伊始,我和同事们以常态长效为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环保相关政策文件,向企业负责人、环保专员面对面解读,覆盖企业300余户。
政策要落地,关键在督查。我积极参与组建联合督查组,对园区企业建立“一户一档”。那本厚厚的档案册,记录着每一个问题的发现、交办和整改,当我们推动整个园区1097个问题中的96.8%完成整改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整改容易,长效难,为了防止问题反弹,我们设计了“回头看”机制,我参与制定了数字化复查流程,每周随机抽取企业进行“突击检查”,针对停产企业治理难等痛点,制定停产企业治理方案,梳理问题清单,联合属地政府“一企一策”治理。最让我自豪的是,我们协助服务的内蒙古赛思普科技有限公司,从最初的被通报对象,在我们“一企一策”的精准帮扶和企业的奋力追赶后,成功蜕变为全市的环保观摩样板。
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我将始终牢记职责使命,继续用脚步丈量园区,用实干服务企业,为绘就更美乌海生态画卷贡献自己的力量。
织密农区生态环境防护网
市农牧局农区经济社会科科员 李艳
农区生态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厕改造更是农区人居环境整治的一场“硬仗”。刚开始接触户厕改造时,不少村民有顾虑,存在抵触情绪,觉得“这么多年都这样,没必要改”。我和同事们就一次次下乡,蹲在田间地头和他们聊天,让大家明白改厕不仅干净,还能预防疾病。我们因地制宜在团结新村、新丰村等人口集中的地区推广集中管网式户厕,在羊路井村、一棵树村等人口分散的地区推广单体罐户厕,在各村设置改厕示范点,邀请村民实地参观,让大家亲身体验。一段时间过后,他们主动与村干部申请参加改厕。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小厕所”的背后,其实是关乎尊严和健康的“大民生”。
生活污水治理是农区生态环境治理的难点和重点。为有效治理农区生活污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户厕改造和污水治理同步谋划,实现厕所黑水和生活灰水统一处理;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投入600万元实施千里山镇污水并网改造工程,提升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处理能力;通过建设集中式、分散式、单户一体式无动力收集设施以及结合土地消纳等方式,因地制宜开展农区污水治理。在我们的努力下,目前全市农区已建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729套,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以上。
这些经历让我深信,环境治理不仅是投资金、建工程,更是做“人”的工作。每一个数字的背后,是老百姓从“看着我们干”到“自己动手干”的转变。我很幸运,能在年轻的时候投身这样有意义的事业,用实干服务乡村,为建设更美、更宜居的乌海贡献青春力量。
矿山披新绿 发展添底色
市能源局煤炭科科员 徐国伟
在日常参与煤矿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有几件事让我深有感触。第一件事是“火点治理”。我多次跑现场,与企业反复沟通协调。有时为了一个火点的治理方案,我们要反复研判,剥挖、覆盖、注浆……不管多难,我都始终坚持“应治尽治”的原则。当我亲眼看到曾经烟气弥漫的地方重新长出绿草,那一刻的成就感,是实实在在的。第二件事是“扬尘管控”。煤矿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可能扬起灰尘,我和同事们综合运用工程和技术手段,推动企业配备完善的抑尘设施,及时喷洒抑尘剂、洒水降尘,还出台了详细的治理标准,让企业清楚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最近,我去五虎山井田南部采空区调研,看到雾炮车、高炮水车、爆破抑尘车等大型设备整齐作业,排土场和裸露边坡也实现了苫盖,整个区域环境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作为一名市能源局的青年干部,我常常提醒自己,必须将环保要求扎实地落实到每一次现场检查、每一组数据核对中。与此同时,我也积极关注如何将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传统能源行业的转型升级中,借助智能化手段提升扬尘治理的效能,进一步优化矿区生产环境。
打通乡村环境治理“最后一公里”
海勃湾区千里山镇新丰村工作人员 任明源
今年以来,我们结合本镇实际,围绕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规范管理和垃圾点位清理两大任务展开工作。在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整治中,我参与开展了全面摸排,准确掌握了全镇31家站点的基本信息,这些站点的环境与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区域形象和铁路运行安全,也成为我们整治的重中之重。自9月起,我们联合相关部门组成工作组,推行“劝导+执法”双模式开展清理整顿。截至目前,累计行动10次,19家站点正在整改,8家已被依法取缔,4家完成全面清理,有效遏制了乱堆乱放、无证经营的现象,降低了环境与安全风险。
工作中,我们也遇到群众环保意识不强、长效管理人力不足等问题。我们通过村广播、微信群、上门走访等方式加强宣传,结合“美丽庭院”评选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积极向上争取补贴,协同多部门优化执法流程;还在日常巡查、定期督查的基础上,融入群众反馈机制,努力实现环保问题的“动态清零”。
作为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的落实人员,我深感使命在肩。每一次劝导、每一次清理,都让我更坚定地认识到:生态环保不是口号,而是我们每一天实实在在的行动。
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内蒙古兴发科技有限公司安全环保科科长 曹传新
去年8月,我从生产一线岗位转战安全环保领域,这是一次重要的转型,也让我更加坚信:在化工行业,环保就是生命线。
我们首先推动环保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系统修订环保制度,强化一线员工的环保培训,让大家不仅知道标准,更要精通标准、落实标准,通过严格巡查和考核,确保每一项环保措施执行到位,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在技术方面,我们聚焦源头治理和工艺优化。去年以来,公司规范处置固废13880吨、危废256吨,完成厂区绿化及防尘改造数千平方米。针对异味问题,不再依赖末端治理,而是深入分析产生环节,通过工艺改进和先进设备从根源上削减污染,显著改善了厂区及周边环境。
我们还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公司近年来先后获评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自治区绿色制造示范单位,目前正在推进10万吨工业硅、90MW光伏电站和中水回用项目。未来,我们将实现光伏绿电供电和废水零排放,真正走上资源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我们努力将环保要求融入设备选型、技术改造和生产调度中,用技术手段实现环境与效益的统一。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青年,我愿和更多同行共同努力,用专业和热情守护乌海的生态环境,让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从“黑色能源”走向“智慧能源”
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五虎山矿业公司技术员 梁鹏
作为一名刚加入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公司的年轻人,我有幸参与了一场从“黑色能源”走向“智慧能源”的深刻变革。在我工作的五虎山煤矿,科技创新、产业转移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我每天触摸得到的现实。
过去下井巡检,隐患靠人眼识别、数据靠手抄记录,响应慢、风险高。而现在,我们借助5G智能控制终端,实现远程实时监控,响应速度提升60%,故障率大幅降低。
我和同事们深受公司绿色转型成果的鼓舞:200兆瓦光伏电站在曾经荒芜的边坡上拔地而起,实现“发电+治荒”双赢;瓦斯回收发电项目变废为宝;矿井水处理实现全部复用和零排放。作为公司绿色发展的亲历者,我为自己能够在这场变革中贡献一份力量而感到自豪。
生态修复并不是纸上谈兵。去年,我和公司青年同事们一起,在工业广场周边播撒草籽、栽种树苗,新增绿化面积超6000平方米。如今看到曾经的矸石坡渐渐披绿,我更加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含义。
作为新一代能源人,我从规范垃圾分类、参与矿区养护做起,也在技术培训中成长,在安全排查中担当。我们用专业和热情,守护这片土地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清陶(乌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总监 赵强军
我始终认为“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不仅是我们写在墙上的使命,更是融入每一天工作的真实追求。我和团队的同事们长期聚焦固态电解质和专用正极材料的研发,不断尝试突破传统液态电池能量密度低、安全性差的瓶颈,最终开发出能量密度超过300Wh/kg的固态电池产品。相比传统锂电池,我们的生产工艺减少了80%的有机溶剂使用,不仅从源头削减污染,也大幅降低了电池回收的难度。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针对乌海化工企业集中的特点,开发了“固态电池+智能电网”解决方案。目前,我们正在为本地发电企业定制工业储能系统,利用峰谷电价差帮助企业降低用电成本,同时平抑电网负荷波动,间接减少火电机组调峰的碳排放。能够用自己的技术真正地帮到传统企业,让我觉得特别有价值。
中国绿发在乌海建设的20万千瓦/80万千瓦时固态电池储能电站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我虽然只是参与者之一,但看到它带来的多重效益,真的很受鼓舞。这个项目年均放电量预计可达1.89亿千瓦时,能够显著提升乌海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替代传统火电调峰,实实在在降低高耗能产业的碳排放强度。
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我坚信绿色转型是必由之路。我和同事们愿继续脚踏实地,用技术为乌海绿色转型贡献年轻一代的力量。
让废弃催化剂重获新生
国能龙源内蒙古环保有限公司研发主管 魏晋颉
作为一名脱硝催化剂研发工程师,我的工作日常是与钒钨钛基材料和各种化学反应打交道。在实验室里,我们团队最兴奋的时刻,是看到新一代宽低温催化剂的测试数据——脱硝效率稳定在95%以上,运行寿命突破24000小时。这意味着我们的技术不仅能让企业大幅降低危废处理成本,更能为乌海的蓝天白云贡献实实在在的力量。
更让我自豪的是,通过“废催资源化利用”技术,我们让即将被填埋的废弃催化剂重获新生——回收率超过90%,成本却只有新催化剂的40%。
在乌海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正在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最近,我们成功将再生催化剂应用于焦化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每年可帮助减少危险废物30万立方米。看着监测数据显示PM_2.5浓度持续下降,地下水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我深深体会到科技工作者最大的成就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家乡的天更蓝、水更清。
展望未来,我们正在探索将催化剂技术拓展到VOCs治理和碳捕集领域。在显微镜下观察催化剂材料的微观结构时,我看到的不仅是纳米级的孔道和活性位点,更看到了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技术路径。我们正在用科技的力量,让传统产业与生态保护实现完美融合,这或许就是新时代科研工作者最值得骄傲的使命担当。
沙滩变绿色宝地
乌海市绿农永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郭永胜
回想2014年,我市计划在距离黄河西岸五公里的乌达北沙滩建设绿色农业产业园。我带着技术进驻园区、发展现代农业,响应号召、重新创业。
刚搬进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半荒漠化的土地,光秃秃的,连一棵树都难找。但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牵头成立合作社,带领乡亲们一起努力,陆续建起了117栋温室大棚,一步步把这里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色家园。
我们不断尝试新技术,大胆推广水肥一体化灌溉、大钵葡萄育苗、沙漠樱桃标准化栽培,还实现了葡萄当年种植当年挂果。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产量,也节水节肥、环境友好。我们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共同打造了“乌海葡萄科技小院”。今年还拿下了自治区“十佳助农科技小院”称号。我们已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制定了4项葡萄种植地方标准,建立了1个自治区级樱桃高标准体系,还有8项配套标准填补了产业空白。
如今再来看这片土地,早已绿树成荫、大棚林立,再也见不到十年前那片荒漠的模样。我们“新农人”用科技的力量让农业变得更智能、更环保、更可持续。未来,我们还会继续走在生态农业和科技兴农的路上,为乌海现代农业的标准化、品牌化贡献更多力量。
见证煤炭由“黑”变“绿”
内蒙古东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团委书记 余洋
记得刚入职时,虽然知道公司主营BDO(1,4-丁二醇)产品,但对其绿色价值并不完全理解。后来我了解到,BDO作为可降解塑料的主要原料,对解决“白色污染”有重要意义。我们公司构建了“煤—电—石灰石—电石—BDO—可降解塑料—可降解聚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煤炭由“黑”变“绿”的转型。
从2020年至2024年这五年间,公司投入约1.23亿元用于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进行技术改造。从前经过电石车间总要加快脚步,因为粉尘比较大。但这两年通过推动低氮燃烧改造、建起全封闭气膜储料棚、加装除尘设备,走进厂房空气清爽多了,工作环境真的不一样了。近年来,在厂区环境改善方面,我与青年员工一起植树种草,累计完成了40万平方米绿化。
目前,我们公司生产的BDO优级品纯度已达到99.91%,生产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在乌海市和巴彦淖尔市进行示范推广,覆膜2.8万亩,可降解率达到了90%以上,解决了传统地膜的白色污染问题。未来,我将继续与东源科技一起,以实际行动守护我们共同的环境,为乌海这座“乌金之海”的绿色转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变废为宝”
乌海市绿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环保负责人 郭宝霖
我每天的工作是和焦化脱硫废液打交道。记得去年我们刚投产新生产线时,面对黑绿色气味刺鼻的废液,大家都皱眉头。但通过引进及自主研发的多级提盐技术,我们亲眼看着这些废液经过催化、蒸发、结晶,最终变成高纯度的硫氰酸钠和硫酸铵,那种“变废为宝”的成就感,真的难以言喻。
以前乌海这一带的焦化企业最头疼的就是废液处理难、成本高,排出去污染环境,存起来风险又大。现在我们的生产线一年能“吃掉”12万多吨这类废液,产出的硫氰酸钠成了医药、农药的原料。我们还将工序中产生的蒸发水回收处理,达到中水回用标准后循环利用,真正做到了将危险废物“吃干榨净”。环境效益也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帮助焦化企业累计处置危废超过十二万吨,大大降低环境污染风险——这就是我和同事们每天忙碌的意义。
未来,我和同事们还要攻关废液中有价元素的高效提取,希望进一步降低能耗、提升回收率。我坚信,用技术让传统产业变“绿”,是咱乌海青年技术人的使命。也期待更多伙伴加入,一块儿为家乡的蓝天绿水做点实实在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