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区域合作深化行动进行时
本报记者 赵晖
秋日的乌海湖碧波荡漾,而比湖光更动人的,是城中扑面而来的京味儿热潮。
9月19日至21日,“京韵匠心·惠享乌海”首届北京老字号走进乌海交流暨金秋促销活动让我市热闹了起来。
活动现场,北京老字号展位前人头攒动:萃华楼的招牌菜香飘四溢,便宜坊的焖炉烤鸭前排起长队,稻香村的京味糕点、六必居的经典酱菜、同仁堂的养生好物……每一样都吸引市民驻足。
另一边,乌海特色好物同样人气爆棚:“乌海宴”系列美食香气扑鼻,特色文创产品备受追捧,进出口商品让人目不暇接。
这场为期3天的盛会,远不止是味蕾的狂欢与文化的交流。它既是我市市民近距离感受北京老字号独特魅力的窗口,更搭建起京蒙合作向深层次、宽领域迈进的桥梁,成为深化两地合作的鲜活见证。
(一)
合作,于互动间催生新力。
“真没想到这么受欢迎,带来的货品已全部卖完!”便宜坊烤鸭传承人李洋的兴奋,道出了北京老字号走进乌海的火热。
而这份热度的背后,更具价值的是两地合作模式的全新升级。
活动期间,北京东城区萃华楼、北京便宜坊烤鸭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与我市本地餐饮企业签下合作协议。对我市而言,这是本地餐饮市场供给的“提质扩容”;对北京老字号而言,是品牌影响力向新区域的“破壁延伸”,更助推我市餐饮品牌价值向上攀升。这标志着北京老字号在我市完成从“短期展销”到“长期扎根”的转变,为两地商贸合作注入了持久活力。
合作从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成就。当北京老字号为乌海带来新鲜活力时,乌海特色好物也凭着过硬品质,在北京绽放独特光彩。
9月15日至16日,“葡香乌海 沙漠看海”乌海葡萄特色农产品暨文旅商务推介展示活动亮相北京王府井大街——晶莹的葡萄、醇厚的葡萄酒、鲜爽的果蔬汁,不仅勾起北京市民、游客的味蕾,更让“乌海味道”走进了更多人心里。
两日接待超20万人次,日均销售额破35万元,数字背后是市场对乌海产品品质的认可;而北京市民汪敏“没想到乌海葡萄这么好,下次一定要去当地体验采摘!”的感慨,则是这场推介活动最动人的写照。
与此同时,我市的文旅资源也正带着“沙漠看海·中国乌海”的独特风情,积极“叩响”北京市场的大门。
今年以来,“沙漠看海·中国乌海”2025北疆文化神州行乌海文旅(北京)招商推介会、走进中关村文旅推介会等多场活动接连举办。
从烟波浩渺的乌海湖,到独具风情的葡萄酒庄,从疗愈身心的康养项目,到热闹非凡的沙漠葡萄酒文化旅游节,我市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生融合的文旅新业态一一呈现。这份独特的魅力,不仅吸引了北京文旅企业、自驾游协会、俱乐部、研学机构的广泛关注,更促成了一批初步合作意向,让两地文旅联动的蓝图愈发清晰。
从北京老字号扎根乌海,到乌海好物与文旅资源惊艳京城,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互动,必将为我市带来产业升级、消费激活与城市品牌增值的多重机遇。
(二)
合作,在幸福中扎根结果。
文旅商贸的双向奔赴,只是京蒙合作的一隅,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领域,同样取得突破,让京蒙合作的红利切实惠及我市市民。
“‘翻转课堂’让学生积极性大幅提升,不爱发言的孩子也主动参与了!”在市第十中学的备课室里,思政组老师们热议的教学新变化,正是京蒙教育合作结出的喜人果实。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打造全方位京蒙教育协作格局,稳步推动教师跟岗培训工作。截至目前,已选派20名校(园)长、骨干教师、教研员赴北京东城区名校,开展为期3个月的沉浸式“培训+跟岗+实践”学习,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方法“带回来”,再结合乌海学情“本土化改造”,让优质教育理念在本地土壤生根发芽。
不止于“走出去”,更有“请进来”与“联起来”。我市积极加入东城区数智教育联盟,组织教师通过“线上联动+线下深研”模式,与北京市优质学校开展学术研讨、同步课堂、同步教研等活动23场,5000余名教师在交流中碰撞思维、提升能力;“王勇毅名校长工作室”“崔红艳名师工作室”等3个北京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成功落地乌海,15场北京专家入校指导等活动,43对京乌教师组队参加教学大赛,更为乌海教育注入了优质的智力资源;8所中小学与北京名校结对共建,开展交流活动12次,通过植入北京先进的管理模式与优质教育资源,激活了“以点带面”的倍增效应。
为进一步推动北京教育经验与乌海本土实践的深度融合,我市还举办了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交流研讨会等活动,围绕“首都经验本土化 本土实践品牌化”目标,探索出资源互通、能力提升的“造血式”发展路径。
如今,“阳光教育”“玖润生态课堂”“六度学本课堂”“七彩课程”等一批带着乌海特色的教育品牌应运而生,为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民生保障的另一个关键领域——医疗,同样在京蒙合作中收获颇丰。
“以前看病总得往北京跑,现在北京专家直接来到了家门口,真是太方便了。”近日,在市人民医院接受诊疗的薛大爷,一句话说出了不少乌海人的心声。
如今在乌海,像薛大爷这样“少跑腿、看好病”早已不是新鲜事,而是京蒙医疗合作带来的日常改变。
今年以来,我市充分借助北京优质医疗资源,通过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等一系列有力举措,推动本地医疗卫生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市人民医院、市中医蒙医医院等7家医疗机构,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及东城区、海淀区15家北京医疗机构建立了密切协作关系,在医疗技术支持、专家下沉、人才培养、远程诊疗等方面开展全面协作。更具针对性的是,各医院结合自身发展需求精准发力——乌达区人民医院与北京市普仁医院深化神经外科合作,海南区人民医院与北京市第六医院共提骨诊疗科水平,市中医蒙医医院与北京市隆福医院共建老年病科……每一项合作,都精准对接着我市市民的健康需求。
截至目前,北京医疗机构已累计派遣专家183人次来乌开展诊疗服务,开展手术636例,门诊接诊1687人次。“周周有专家、月月有名医”的医疗服务格局逐步形成,“患者跑路”变成了“专家跑腿”,让我市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北京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教师能力提升催生本土教育品牌,专家常驻让“家门口看北京名医”成为日常,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正是京蒙合作红利最生动的注脚。
随着协作向更深层次、更细领域推进,北京的优质资源将持续与乌海的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不仅为教育医疗注入持久动能,更将让更多民生福祉落地生根,为我市市民幸福生活加码,为城市发展赋能。
(三)
合作,于携手处激活动能。
当前,乌海正处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阶段,抓好生态环境治理,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答题;而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重点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则是破题的关键路径。
这条路所面临的短板,恰是科技型企业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这座城市转型的需求,正是两地深化合作的巨大机遇。
在合作东风的吹拂下,两地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合作正在加速推进,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共同描绘着未来的美好蓝图。
7月15日至17日,“东西联动·共谋发展”中关村企业家走进乌海精准招商对接活动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走进乌海海勃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入我市重点工业企业,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
这场对接活动,不是简单的“参观交流”,而是精准的“需求对接”与“项目牵手”。围绕我市4条重点产业链和企业诉求,北京天地和兴科技、北京凯元环保技术、北京万维增材科技等11家企业带着诚意与方案而来,通过项目路演亮出重点合作意向。最终,7个设计零碳园区、工业超低排放及工业气体回收利用、工业带电绝缘清洁、低空产业等领域的初步意向合作项目成功“牵手”,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中关村企业拓展新市场、实现跨区域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事实上,乌海与中关村的“缘分”,早在今年3月便已开启。
3月29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乌海市高价值产业项目对接活动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专场举办。从产业发展前景推介到前沿主旨报告分享,从场景需求与政策发布到重点项目现场签约,再到企业代表畅聊合作愿景、优质项目登台路演,每一个环节都紧扣“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的核心,为我市BDO、新能源电池、现代煤焦化、有机硅4条重点产业链“强筋健骨”搭建了精准对接的桥梁。
紧随其后,3月30日,乌海·北京信息谷科创中心在京正式揭牌。该中心由我市与中关村发展集团携手共建,合作以“双飞地”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中关村的科技资源优势和我市的产业优势,通过“北京孵化+乌海转化”的协同机制,破解地域限制,让中关村的创新基因与我市的产业土壤深度融合,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注入了“科技强心剂”。
当下,乌海·北京信息谷科创中心正以“双飞地”模式发力,联动中关村引技术、筛项目,对接乌海产业链补短板、破难题,为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
携手同行,共绘蓝图。
当北京与乌海的联结跨越山海、穿透领域,一场场双向奔赴的互动、一次次温暖民心的实践、一个个突破创新的探索,正让两地合作的画卷越铺越广,成色越绘越足。
从商贸领域老字号扎根与特色好物出圈的“双向奔赴”,到教育医疗领域理念共享与资源下沉的“民生温度”;从文旅融合中风景互赏与品牌互推的“资源互通”,到产业协同里科技赋能与转型助力的“创新突破”——
两地合作正在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等多个维度纵深推进,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每一次延伸都充满活力。
时光不负并肩者,未来可期共路人。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更多合作项目在乌海的土壤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座城市必将持续借力“京蒙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一幕幕更动人、更精彩的京蒙合作故事,将持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