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保护牙齿 齐艳芳绘图
重视口腔健康 齐艳芳绘图
本报记者 赵荣
“宝宝还小,乳牙反正要换,不必特意护理”“小孩刷牙,没必要那么讲究”……在儿童牙齿健康养护的过程中,诸如此类的错误观念仍然存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认知误区,往往会给孩子的牙齿健康埋下隐患,甚至影响其未来的口腔发育和全身健康。
在刚刚过去的第37个全国爱牙日,牙齿这一话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爱护牙齿,应从小开始。儿童怎样避开清洁、护理牙齿的误区,如何用科学方法为孩子牙齿健康保驾护航?我们请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医生巴金来聊一聊。
误区一: 忽视乳牙健康 认为会替换
一些家长认为,乳牙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过渡品”,最终都会被恒牙替换,所以没必要花太多精力去保护。
市民许芬告诉记者,女儿特别喜欢吃甜食,而老人觉得“乳牙迟早要换”,很少认真帮她清洁牙齿。如今,4岁女儿的乳磨牙出现黑斑、黑洞,吃饭时频繁喊疼,老人依旧没当回事,只偶尔让孩子用清水漱口。
“直到孩子6岁,恒牙开始萌出,我才粗心地发现不对劲,她新长的恒牙歪歪扭扭挤在乳牙旁,形成了双排牙,而那颗有黑洞的乳牙已严重蛀坏、松动。”许芬说,带孩子就诊后才知道,是乳牙龋齿引发根尖周炎,刺激了恒牙胚,加上乳牙松动后邻牙倾斜,挤占了恒牙萌出空间,导致恒牙错位。后续不仅要拔掉坏乳牙,佩戴间隙保持器,等孩子再大些可能还需做牙齿矫正。“真后悔当时粗心,还觉得恒牙长出来就好了。”许芬说。
“乳牙不仅承担着帮助孩子咀嚼食物、促进消化吸收的重要功能,还为恒牙的萌出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对恒牙的正常排列和咬合关系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巴金说,“如果乳牙因为护理不当出现龋齿(蛀牙)、牙髓炎等问题,不仅会让孩子在进食时感到疼痛不适,影响营养摄入,还可能导致恒牙萌出位置异常,出现牙齿排列不齐、咬合紊乱等情况。严重时,乳牙的病变还可能影响恒牙胚的发育,导致恒牙质量下降。”
巴金介绍,正确做法是从孩子长出第一颗乳牙开始,家长就应该重视牙齿护理。每次喂奶或进食后,用干净的纱布或指套牙刷蘸温开水轻轻擦拭孩子的乳牙和牙龈,清除食物残渣。当孩子长出2—3颗乳牙后,可使用儿童专用的软毛牙刷和儿童牙膏(牙膏用量:3岁以下约米粒大小,3—6岁约豌豆大小),3岁以上可以考虑给孩子使用适量含氟的儿童牙膏,帮助孩子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同时,要控制孩子甜食的摄入量,避免让孩子含着奶瓶睡觉,减少乳牙龋齿的发生风险。
误区二:
孩子太小 刷牙不必太认真
孩子刷牙时“糊弄了事”,看似小事,却可能让蛀牙悄悄找上门。
家住海勃湾区恩河锦苑小区的李婕称,她11岁的儿子刷牙向来“速战速决”,每次拿起牙刷在嘴里胡乱划几下,不到30秒就结束。“我起初觉得孩子大了自己会注意,只偶尔口头提醒,从没仔细检查过他的刷牙效果。”李婕说,直到某天孩子吃苹果时突然喊疼,指着口腔内侧的牙齿直哭,这才发现他的两颗乳磨牙上已经有了明显的黑洞,部分牙面还发黑。带去看牙医,医生用探针检查后叹气:“牙齿邻面和牙龈沟里全是食物残渣,明显是长期清洁不到位导致的龋齿。”
原来,孩子刷牙时只刷牙齿外侧,内侧和牙缝完全没顾及,刷毛也没有与牙齿呈45度角,根本没起到清洁作用。后续治疗时,孩子因为害怕补牙哭闹不止,李婕既心疼又后悔:“早该盯着他认真刷牙,不该放任他应付了事。”
巴金说:“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年纪小,手部协调能力差,自己刷牙刷不干净,于是就全程代劳帮孩子刷牙。虽然家长的初衷是好的,但长期代劳不利于孩子独立刷牙能力的培养,也可能让孩子对刷牙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抗拒刷牙。而且,家长代劳时可能无法精准把握刷牙的力度和角度,难以彻底清洁牙齿的各个部位,尤其是牙齿的邻面和牙龈沟等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
正确做法是分阶段培养孩子的刷牙能力。在孩子2—3岁时,家长可以先示范正确的刷牙方法,然后让孩子自己尝试刷牙,家长在旁边进行指导和帮助,及时纠正孩子不正确的刷牙姿势。当孩子4—5岁时,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家长可以让孩子独立完成刷牙,之后再检查一遍,确保牙齿清洁到位。此外,家长可以通过播放刷牙儿歌、使用卡通造型的牙刷等方式,提高孩子对刷牙的兴趣,让孩子主动爱上刷牙。
误区三:
认真刷牙就行 不用做窝沟封闭
总觉得“只要孩子认真刷牙,就不用做窝沟封闭”,不少家长却忽略了牙齿窝沟里藏着刷牙也难清理的“死角”。
市民郝欣宇告诉记者,她8岁的女儿是个“听话宝宝”,每天早晚都会按照妈妈教的方法,用儿童牙刷认真刷牙3分钟,饭后还会主动漱口。妈妈一直觉得,只要孩子坚持好好刷牙,就能远离蛀牙,所以当牙医建议给孩子做窝沟封闭时,她摆摆手拒绝:“我们刷牙可认真了,没必要做。”医生解释道:“儿童恒牙咬合面的窝沟特别深,就像小水沟一样,牙刷刷毛再细也伸不进去,食物残渣和细菌藏在里面,时间一长就会蛀掉。就算刷牙再仔细,也很难清洁到这些‘死角’,窝沟封闭就是把这些沟填平,给牙齿加层保护。”
“认真刷牙和窝沟封闭是两码事儿,该做的防护真不能省。”巴金称,窝沟封闭是预防儿童龋齿的有效方法之一。窝沟封闭是通过在牙齿的窝沟处涂抹一层特殊的树脂材料,将窝沟填平,使食物残渣和细菌无法进入窝沟,从而达到预防龋齿的目的。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无痛,对孩子的牙齿没有任何伤害,是保护儿童牙齿健康的重要措施。提醒家长应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带孩子进行检查并及时做窝沟封闭。一般来说,儿童乳磨牙在3—4岁、第一恒磨牙(六龄齿)在6—7岁、第二恒磨牙在11—13岁时是进行窝沟封闭的最佳时机。即使孩子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刷牙习惯,也建议进行窝沟封闭,为孩子的牙齿增加一层“保护罩”。
误区四:
出现问题 等换完牙再说
孩子牙齿出现问题,总有“等换了恒牙就好”的侥幸心理,可能让小毛病拖成大隐患。
市民张女士介绍,她5岁的儿子牙齿发黑,起初看是乳牙,觉得“等换了恒牙就好了”,迟迟没带他看牙医。直至后来孩子疼得睡不着,牙龈还肿了起来,张女士才慌忙带他就医。医生检查发现,孩子的乳磨牙已龋坏到牙根,引发了根尖周炎,炎症还影响到了下方的恒牙胚。
最终,坏牙被拔掉,孩子还得戴间隙保持器。医生说,若早治疗,不仅能少遭罪,也不会影响恒牙发育,张女士懊悔不已。
“当孩子出现牙齿疼痛、发黑、牙龈红肿等问题时,部分家长认为,反正孩子的乳牙迟早要换,等恒牙萌出后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于是选择拖延治疗。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引发更严重的口腔问题。”巴金说,“牙齿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逐渐恶化。例如,乳牙龋齿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发展成牙髓炎、根尖周炎,不仅会让孩子疼痛难忍,还可能影响恒牙的萌出。如果乳牙因为严重病变过早脱落,还会导致邻牙倾斜、恒牙萌出间隙不足,进而出现牙齿排列不齐等问题,后续矫正难度也会增加。”
一旦发现孩子牙齿出现异常,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到正规的口腔医院就诊,让专业的牙科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不要因为孩子的牙齿是乳牙就掉以轻心,及时治疗不仅能缓解孩子的痛苦,还能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保护孩子的口腔健康。
误区五:
补牙拔牙 影响恒牙发育
别因“怕影响恒牙”而拒绝治疗,乳牙问题拖延不治,比补牙拔牙更伤恒牙发育。
“生活中,有少数家长担心,孩子在乳牙期进行补牙、拔牙等牙科治疗会对恒牙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不愿意让孩子接受治疗。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在正规的口腔医疗机构,由专业的牙科医生进行规范的治疗,不仅不会影响恒牙的发育,反而能保护恒牙的健康。”巴金介绍,补牙可以及时清除牙齿中的腐坏组织,阻止龋齿进一步发展,避免病变影响到恒牙胚;当乳牙因为严重病变无法保留而需要拔除时,医生会根据情况为孩子佩戴间隙保持器,维持恒牙萌出所需的空间,防止邻牙倾斜,为恒牙的正常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
家长要摒弃“治疗影响恒牙发育”的错误观念,当孩子需要进行牙科治疗时,要积极配合医生,带孩子接受规范的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可以多和医生沟通,了解治疗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
“除避开上述误区外,家长还应注重孩子日常的口腔保健。”巴金称,可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多给孩子吃富含钙、磷、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蔬菜、水果等,促进牙齿的健康发育;定期带孩子进行口腔检查,一般建议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鼓励孩子多喝水,饭后及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儿童牙齿健康是孩子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孩子口腔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口腔保健观念,避开养护误区,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呵护牙齿,让孩子拥有一口健康洁白的牙齿,绽放灿烂自信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