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僧庙镇曙光村破局公共服务: “外包”变“自营” 促多方共赢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9-19 10:17:16

■记者走基层

本报记者 王蒙

今年,海南区拉僧庙镇曙光村创新推行“村办企业+市场化运营”模式,成功将公共服务从“外包”转为“自营”,不仅每年可节约财政资金近14万元,还实现治理增效与集体增收双赢,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过去,曙光村公共服务实行整体外包,虽减轻了管理负担,但每年财政支出高达52万元,且服务响应慢、监管难,居民满意度较低。为打破这一困局,今年4月,村“两委”积极牵头成立曙禾农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旗下的企业,全面承接本村环卫、农机、物业、农产品销售等20多项服务。

“我们通过精细管理和本地化用工,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曙光村村委会主任王月婷说,“如今,环卫服务支出比之前外包降低了27%,节省下的资金可以用于更多公益事业。”更重要的是,公司优先聘用脱贫户、低保人员等困难群体,目前已解决16人就地就业,有效巩固了脱贫成果。

“现在村里环境干净多了,有什么事一反映马上就有人来处理,我们自己既是服务的提供者又是受益者,感觉特别有归属感。”曙光村居民解玉莲说。

王月婷告诉记者,曙禾农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明确,将根据每年收益情况,把利润中的5万元至10万元上缴村集体,用于道路修缮、养老助残、助学奖优等民生事项,形成“服务赚收益—收益反哺乡村—乡村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曙禾农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以来的实践带来多维度的积极影响:对政府而言,实现了降本增效,可以更低成本提供更优服务;对村集体而言,开辟了稳定可持续的增收渠道,推动集体经济从依赖“输血”走向自主“造血”;对村民而言,增加就地就业机会,巩固了脱贫成果;对乡村治理而言,“自家人办自家事”的模式,显著提升了村民参与感和主体意识,使得基层治理效能迈上新台阶。

“曙光村的治理实践,成功构建了四方共赢的新格局。”市农牧局副局长魏永辉说,“下一步,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总结固化经验成果,加强典型经验的推广学习,鼓励更多村镇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激活内源性资源,促进农区居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持续激发集体经济发展潜能,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