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的敬礼。
体能测试。
技能训练。
车站送别。
踏新程。
坐姿训练。
欢送新兵慰问演出。
俯卧撑训练。
本报记者 张楚研 文/图
9月16日,乌海站迎来了一批特殊的乘客,他们身着崭新的军装,肩披绶带,胸前还戴着大红花。他们是经过了严格选拔,接受了役前教育,坚定了参军报国信念的新兵。在与家人告别后,他们军姿挺拔、目光坚毅,带着对军营的向往和憧憬,踏上了军旅征程,投身强军兴军伟大事业。
未入军营,先铸军魂。自9月2日起,乌海军分区组织三区各区人武部对今年秋季新兵集中开展役前教育,让“准新兵”提前感受军营生活,打好政治、思想、作风纪律和身体素质基础,提高入伍后的适应能力,迅速完成从地方青年到合格新兵的转变。
“兵之初”
就要立起“兵标杆”
在乌达区人武部,每天早上6点,随着哨声响起,这些“准新兵”立即起床下楼列队,从早操开启一天的生活。7点,训练完成后,他们迅速洗漱、整理内务,7点30分准时开饭,吃过饭后,清洗餐盘,打扫餐厅……
役前教育严格按照部队一日生活制度进行,采取全封闭式管理,整个教育过程坚持实行淘汰机制,通过政治教育、队列训练、体能训练、条例学习等多个科目的学习训练,让“准新兵”直观了解军营生活、快速形成部队初始概念,为迈好军营第一步奠定思想基础。
“向前看、齐步走、一二一……”在训练场,激昂响亮的口号声此起彼伏,朝气蓬勃的“准新兵”们头顶烈日,在班长的指挥下苦练队列和体能。站军姿、练正步、学敬礼……经过短短十几天的磨砺,他们抬手有风、踢腿有劲、队伍整齐,个个精神抖擞,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各区人武部挑选优秀民兵骨干担任班长,这些民兵都是退役军人,全程以身作则,悉心指导,让“准新兵”在“兵之初”即感受到严格的纪律要求和浓厚的军营文化。教官们耐心负责,手把手教学,心贴心教育,不但规范队列动作,还穿插讲解内务整理、礼节礼貌、团队协作等日常养成,培养他们令行禁止的作风和团结紧张的生活习惯,让他们迅速成长。
“兵之初”
思想教育不能少
此次役前教育期间,正逢九三阅兵,各区集中组织观看了此次阅兵。“在这样的氛围下看阅兵真的太激动了,想着自己即将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自豪、骄傲,我一定要成为他们这样的军人,保家卫国。”“准新兵”程永奇说。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政委引导“准新兵”端正入伍动机,还针对他们普遍关心的“如何快速适应军营”“如何规划军旅生涯”等问题,逐一解答疑惑,让他们坚定投身军旅的决心。民兵班长也会与大家谈心谈话,用“过来人”的经验帮助他们消除焦虑、树立信心,努力为他们打造安心稳定的训练、生活环境。
“兵之初”
挑战与成长相伴
标准的军礼、整齐划一的队列队形,体现的是默契的配合,是团结制胜的精髓,整齐划一的踏步声,展示着“准新兵”十几天来的成长;“豆腐块”是军营特有的标志之一,三分叠、七分整,叠被子是锻炼心性、提升耐心的关键,这些“准新兵”的被子叠得有模有样,展示着他们十几天来的改变;饭前一支歌,是部队的一项传统,也是提升官兵士气的一次训练,“准新兵”胸膛发声、拼尽全力,展现了他们十几天来全新的精神面貌。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他们即将踏入新的征程。
屈毅是二次入伍。他说:“第一次入伍是‘追梦’,退役后虽然没有了紧张的生活,但总是怀念部队生活。二次入伍是‘续梦’,我明白了自己的追求,渴望再次回到让自己快速成长的‘家’。”
石梓轩是我市秋季新兵中唯一的女兵。她说:“作为一名女兵,我感到特别光荣,我会珍惜这次机会,不断努力,提升自我,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看着自己的孩子身着军装,毅然踏上征程,新兵孙恺扬的母亲郭爱清自豪又不舍。“我们是个军人家庭,家里很多人都当过兵。孩子从小受到熏陶就有从军的梦想。我非常支持他,为他的这个决定感到骄傲。但是作为妈妈,我还是有些不舍,希望他一切顺利。”郭爱清说。
“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这盛世华夏”,我市这些满怀激情与梦想的青年已经启程。愿他们用汗水浇灌成长,用苦累锤炼意志,勇往直前,不断超越,在军营这座“大熔炉”中,加钢淬火,为国防安全事业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