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BA赛事全国共有32支球队参加,共计81场比赛,观赛人数超100万人,全网点击量突破3亿次,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农产品收益17万元,带动了400余名村民就业,旅游收入突破150万元。”
9月16日一大早,赤峰市元宝山区元宝山镇建昌营村党委书记姚志军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为建昌营村第十七届篮球联赛作赛事总结。这位被村民视为“主心骨”的村书记,脸上刻着风霜,心中装着蓝图,在建昌营村这片热土上,耕耘出一幅“村强民富人和”的壮美画卷。今年,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作为村党委书记,带领村民发家致富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这是使命。既然大家选择我,那我就绝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姚志军说。
时间回溯到2014年1月,姚志军接任建昌营村党委书记,彼时的建昌营,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昌营村因毗邻元宝山露天煤矿,形成了以煤炭为龙头的繁荣格局,被誉为“草原华西村”。随着煤炭资源日渐枯竭,曾经引以为傲的村办企业效益断崖式下滑,“乌金”财富气息不再。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姚志军的话语掷地有声。让农民增收就要向土地要效益。姚志军决定从“转”字大胆入手,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掰着手指给乡亲们讲解“土地流转”的“金算盘”,最终建昌营村3182亩耕地集体土地经营权以公开竞拍的方式流转,让全体村民年收入增加了近300万元。
“姚书记这步棋,盘活了咱的地,鼓了咱的兜!”看着存折上新添的数字,村民张友华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村民不仅获得了稳定的流转金,更能以工人的身份重返土地,获得双重收益。
土地生“金”,企业也要重新“站”起来。姚志军大胆提出“公开竞拍、成功转制、技改升级”的改革方案,在他的推动下,建昌营煤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68万元;拥有40多年历史的建昌营饭庄,转制后年上缴利润从10万元增至25万元……一个“转”字使沉寂的传统产业转出新活力。
“改革就像剥洋葱,每层都辣眼睛,但到最后,就能看到最鲜嫩的芯。咱们苦点累点不算啥,只要企业好了,乡亲们的日子就有盼头了。”姚志军说道。
姚志军的“星辰大海”远不止此。2018年,姚志军敏锐地捕捉到现代农业的强劲脉搏,特别是被誉为“农业芯片”的种业。他四处奔走牵线,主导村党委与和润农业党总支深度合作,组建和兴农业公司,签署中国北方国际种苗特色小镇项目合作协议。项目集中流转土地1600多亩,年产各类种苗4亿-10亿株,年营业总收入可达10亿元,安排村民就业500余人,增加村民经济收入700多万元。“乌金”资源型村庄华丽转向“绿金”的现代化农业高地。
翻开姚志军的工作日志,里面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密密麻麻的待办事项:“5日,协调交通局,正北道路铺路;6日,高低压线路入地收尾;7日,21盏路灯安装到位……”每一项工作背后,都是他对乡亲们的承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如今,在建昌营村不断增进的民生福祉里,可以触摸到姚志军打出的“村富强、民幸福”的强劲节拍。
——村里多方筹措,投入600多万元,一举解决了全村的供暖难题,让温暖真正走进每家每户。
——全村主要街道路口86个高清电子摄像头日夜“站岗”,实现了安全监管全覆盖、无死角。
——村里每年为老年人和妇女提供2000人次的免费体检服务,同时为村民开展义诊活动,守护村民健康。
——升入大学的学生可获得教育奖学金,助力他们追逐梦想。
——全体村民均参加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入社保率达到100%,为村民健康撑起“保护伞”……
“我们要时刻牢记权力来自人民,必须用于服务人民。把村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姚志军说,中央八项规定是带电的“高压线”,更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建昌营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把工作的内容及时发布,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从“乌金”困顿到“绿金”盎然,从产业单一到三产融合,从民生忧困到普惠共享,建昌营村的蜕变,是姚志军带领乡亲们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用智慧、勇气与汗水书写的时代传奇。
扎根乡土践初心,实干担当映赤诚。这条风雨兼程的振兴之路,没有终点,只有更加壮阔的前程。姚志军,这位新时代的“耕耘者”,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