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换“新衣” 农户少烦忧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9-18 11:23:31

■记者走基层

本报记者 贺雅君

金秋九月,正值我市种植秋菜季节。9月9日上午,海勃湾区滨河街道中河源社区种植户刘君正忙着给自家的田地浇水。

每年春播玉米时,我市的种植户总会在田间覆上一层地膜,既能增温保墒,又能抑制杂草生长;待到秋天翻茬种菜时,再将地里的残膜清除。与别处地膜乱飞的景象不同,刘君家的地里根本看不见地膜,显得格外利索。

“咱们种植玉米不用覆盖地膜吗?”记者问。

“铺了,不过现在不太好找了。”刘君笑着对记者说。随后,她伸手在地里翻找,捡出一片黑色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使用的全生物降解地膜,能自动降解。这几天还能看见点儿碎片,过几天连这些碎片也没有啦。”

据了解,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是以生物基材料为核心成分的新型地膜,是通过生物、化学以及物理等方法制造的一类新材料,以这类材料生产的化工产品对环境很友好。“传统地膜难降解,清理起来很不方便。往年,每到秋天要种菜的时候,我们得雇收割机清理残留的地膜,每亩就要花上30元,要是清理不彻底,还会阻碍后续植物的生长。”刘君说,“这个全生物降解地膜就不错,能解决很多问题。地膜的降解周期和玉米的生长周期差不多,每年3月份铺上,等到玉米收割时就差不多分解完了。”

就拿刘君家使用的全生物降解地膜来说,在种植早期,地膜的保温、保墒、除草效果好,随着玉米长大,地膜逐渐变薄变透明,到了玉米生长中后期还会自动开裂,从而保证土壤的透气性。“地膜自动降解,玉米收获后我也不用雇人来清理地膜碎片。”刘君高兴地说。

春季,我市大田地温低,要想粮食增产增收,地膜的作用不容小觑,但由于回收困难、连年累积,部分地块残留较多,影响了土壤的透气性,土壤肥力下降,制约农作物增产增收。

为实现生态与增收双赢,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印发《乌海市2025—2026年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地膜高标准台账建设。全域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从源头把控减少污染,并开展地膜验证评价试验2个。

“目前,我市农用地膜使用面积达13万亩。”市农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闫云花介绍,“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做好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工作,督促三区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对比验证评价工作,今年完成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2万亩。”

如今,随着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广泛应用,我市农田中的白色污染已悄然退场。这层会呼吸的生态薄膜,在完成保墒增温的使命后,最终化作滋养土壤的养分。从政策顶层设计到产业链协同创新,从政府示范推广到农户积极参与,我市正以全生物降解地膜为突破口,开创农业绿色发展的新格局。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