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校园里的青春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9-17 10:31:51

校长在考试中监考。(郝世海提供)

采煤四班的学生1998年聚会留影。(王鹏飞提供)

■影像乌海

本报记者 赵荣

拂去历史的尘埃,翻开珍藏的城市相册,乌达矿务局、红楼、乌海火车站、“一通厂”、跃进火力发电厂、漠中泉啤酒厂……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岁月,记录着往事,也承载着城市的生命脉动与发展变迁。

本报《影像乌海》栏目旨在通过新老照片的对比,讲述难以忘怀的乌海故事,感受近50年城市变化的沧海桑田。

步入乌达区五虎山矿区,在这片浸润着岁月痕迹的区域里,有一所孕育了无数孕育无数煤炭技能人才的学校——乌达矿务局技工学校。关于这所学校的故事,你知晓多少呢?

20世纪中后期,随着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采煤、机修、发电等行业熟练工、技能人才成为刚需。1978年6月,乌达矿务局按照国家煤炭部文件精神成立了乌达矿务局技工学校筹备领导小组。1979年4月2日,由国家煤炭部直接投资的“乌达矿务局技工学校”破土动工,年底建成,书写了当年建设、当年招生的奇迹。

曾在该校任教的王鹏飞介绍,学校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拥有教学楼、后勤办公楼、学生宿舍楼各一座,以及水塔、采暖锅炉、餐厅、运动场、电化教室、图书室、机电实验室等配套设施,建筑面积11200平方米,可容纳学生600人,是当时乌海地区最大的一所为煤炭企业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职业学校。

建校后,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矿务局先后选派了一批从大中专院校毕业分配到矿务局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从各矿、各部室抽调的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使技工学校无论从教学设备、设施,还是从教师队伍来讲都是乌海地区13所技工学校中最优秀的。

“12月,我到技校报到,全新的校园令人眼前一亮。当年,乌达地区也就矿务局办公楼一座楼房建筑,这些崭新的楼房是我们见都没见过的。校门朝北,一进校门是教学楼,西边是宿舍,东边是操场,南面是能容纳600多人同时就餐的食堂。”该校首批学生郝士海说,在技工学校的课堂上,技能与智慧碰撞出火花,点亮了他们心中的光,让他们勇敢地追求文化与技艺的极致。当年,学校招收了3个高中班、5个初中班,分别有采煤、机修、机电等专业,400余名学生。学校免住宿费、书本费,每个月还有生活补助。当时,技校没有自己的教材,便选用一些大学、中专的相关教材代替。学生虽然上的是技校,但学的课程内容却与大学、中专一样。为改变一些初中生文化课基础知识差的现状,学校第一年进行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等文化课的学习,第二年开展煤炭行业所需的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等专业课程,到第三年则是专业加实习,毕业设计合格后方可毕业。

“技工学校是学生们的摇篮,唤醒他们的技能之光,以勤劳和汗水为笔,绘制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王鹏飞回忆,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学校多次被乌海市劳动局评为先进技工学校,1988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劳动人事厅授予“自治区重点技工学校”称号,1997年被授予“局级文明单位”称号。

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学校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先进个人,有不少的老师和职工被上级部门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其中,被乌海市劳动人事部门评为先进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的有21人;被自治区劳动人事厅评为先进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的有3人。

1996年,技校划归乌达矿务局教委管辖,同年6月停止了招生。1997年5月技校又划归乌达矿务局人劳处管辖。2000年矿务局成立瑞达公司,技校归属于瑞达公司管理。

1999年,乌达矿务局为了摆脱困境,提出“调整产品结构、精简机构、减人增益”的改制方案。4月,乌达矿务局技工学校与乌达矿务局党校合并,更名为乌达矿务局职工培训中心。

为了解决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职培中心”于2004年6月恢复了技工学校招生工作。2008年,技工学校停止招生,成为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公司内部的职业培训中心(简称“乌海能源职培中心”)。至此,该校在员工培训层次和质量上下功夫,全力打造适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员工,为公司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成为员工的“加油站”。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