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群众教育
本报记者 鲍维
“孩子没人带,想上班又放心不下。”
“请育儿嫂每月好几千,压力太大。”
……
如今,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难题,成了不少家庭的“甜蜜负担”。双职工父母分身乏术、老人照护力不从心、市场化托育费用偏高……
如何破解困境?在乌海,“普惠托育”被列入全市10件重点民生实事,通过政策精准添力、托位持续“加量”,越来越多家庭实现了“幼儿放心托、家长安心忙”的心愿。
9月10日早上8点,年轻妈妈康彦带着2岁女儿准时出现在海勃湾区秋贝贝托育中心门口。把孩子交给老师后,她脚步轻快地前往单位。“之前我全职带娃,一天围着孩子转,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现在把孩子放在托育中心,不仅每月费用比请育儿嫂省一大半,而且这里小朋友多,还能培养好生活习惯。现在我上班送、下班接,真是省了不少事。”她笑着说。每天早上,在秋贝贝托育中心都能看到家长轻松告别、孩子快乐入园的场景。
走进托育中心更是一片热闹的童趣天地:教室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听着音乐和老师一起做律动操;绘本馆里,小朋友或兴致勃勃地翻着图画书,或坐在老师旁边、听老师讲故事;室外活动区,滑梯上不时传来稚嫩的笑声,孩子们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
这里是我市首家普惠托育机构,设置了体能训练馆、绘本馆、科学发展馆等5座功能馆,以及16个不同主题的活动区域。软包防护的墙角、适合幼儿身高的洗手台、恒温的饮水设备,每一处细节都透着贴心。
“我们主要招收2到3周岁的幼儿,目前开设1个托班,20名孩子在这里生活学习。”海勃湾区秋贝贝托育中心负责人王文花介绍,为了让家长放心,中心所有教师都经过了托育课程、一日生活养护、应急处理等专业培训,还特意将服务时间延长至每天下午7点,尽量为下班晚的家长提供方便。
同样充满活力的,还有海勃湾区佑家托育中心。走进户外活动区,明亮的红蓝黄地面搭配卡通墙面,小滑梯、扭扭车等适龄玩具应有尽有,400多平方米的空间被划分成游戏区、睡眠区、学习区,几个孩子正跟着老师玩游戏,笑声清脆。作为海勃湾区首家挂牌的“萌宝驿站”,这里不仅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还推出了小时托、临时托服务——家长临时加班,能把孩子送到这里待2个小时;周末想带老人看病,也能临时托育半天。灵活的服务像一个“社区育儿充电站”,解决了不少家庭的燃眉之急。
“我们有40个托位,自去年10月开园以来,已累计服务周边婴幼儿120余人次。”教师程贝贝一边整理孩子们的玩具一边介绍,这里的课程都是根据婴幼儿发展规律设计的,除了每天安排儿歌、绘本、思维训练等活动外,还有感统体能课程和自我服务课程,培养孩子们乐游戏、爱探索、会表达、能自理、善思考的能力。
普惠托育能快速落地见效,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撑。为了让“幼有所托”惠及更多家庭,我市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在《乌海市关于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的十条措施(试行)》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市社区托育服务覆盖率要达到80%以上;对非公办普惠托育机构,每个托位给予1000元一次性补贴;每年评选2家市级示范托育机构,各奖励5万元;还按实际在托人数,给机构每人每年补助900元,从硬件到运营,全方位降低机构成本,也让托育费用更亲民。
在保障“托得上”的同时,我市更注重“托得好”。今年,我市创新推行“医育结合”模式,市妇幼保健院与多家托育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每周安排儿保专家上门坐诊,为孩子做生长发育评估、视力听力筛查;每月开展一次健康讲座,教老师和家长如何给孩子做推拿、搭配营养膳食;遇到孩子突发感冒、过敏等情况,还能通过绿色通道快速就医。
政策给力,托育服务网络也在不断织密。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普惠托育机构36所,提供普惠托位2595个,每千人口普惠托位数达4.66个,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而今年,我市的托育服务还将迎来新飞跃——市综合托育服务中心、乌达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将新增290个托位,不仅能提供托育服务,还能开展母婴保健指导、科学养护培训、早期教育课程,打造“一站式”托育服务平台,满足家庭更多元的需求。
从“带娃难”到“托得好”,普惠托育正为乌海的年轻家庭卸下“育儿包袱”。未来,随着更多政策落地、更多托育机构建成,我市将继续织密“幼有所托”的幸福网,让更多家庭在育儿路上轻装前行,让“幼有善育”的美好愿景,变成千家万户的真实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