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在沙池中玩耍。
■关注未成年人成长
本报记者 段维娜 文/图
傍晚时分,夕阳余晖洒在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长青社区工行南小区北侧的口袋公园,迷你沙滩旁的亲子互动、滑梯上的欢声笑语、秋千里的飞扬童趣,构成了一幅温馨和谐的儿童友好城市图景。
在乌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儿童友好的理念正融入城市肌理。从公共服务的完善到文化供给的丰富,从托管服务的创新到城市空间的适儿化改造,一系列举措为孩子们编织起成长的幸福网络,让“幼有所育、学有所乐、玩有所趣”的愿景逐步实现。
全周期保障
筑牢儿童成长基础防线
“孩子从出生到上学,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服务,我们特别安心。”市民张茜的话道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我市以“全覆盖、高品质”为目标,持续强化儿童公共服务供给。按照《乌海市“十四五”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底,安全防护、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将达100%,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普惠性托位数占比提升至30%。同时,全市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协同发力,持续推进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完善孕产妇和儿童闭环管理体系,不断加快生育友好医院建设,让政策惠及更多家庭。
在乌达区,全市首家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正加速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3610.86平方米,设置140个托位,配套托育从业人员培训用房及完善设施。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室外工程加紧推进,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托育难”,提升公办托育服务水平。
而海南区的“假期快乐成长营”则破解了假期看护难题,自2021年起累计开展活动365场次,惠及7400人次。该项目构建“需求征集—资源对接—效果评估”闭环模式,组建“专业老师+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的多元师资库,开发8条研学路线,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成长,从单纯托管升级为综合教育平台。
多维度浸润
搭建儿童素养培育矩阵
“妈妈,这周美术馆的陶艺课我还想参加!”每个周末,市美术馆的“美育课堂”都充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自2019年启动以来,这个免费开放的文化志愿项目已累计开展活动近千场,美术、书法、摄影、陶艺等6类课程融入传统艺术、民俗传说等5大主题,为不同年龄段孩子量身打造艺术启蒙盛宴。2022年增设的“书法美育”课程,更让中小学生在笔墨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审美素养与文化自信。
不止于市美术馆,我市各大公共文化场馆纷纷变身儿童成长的“第二课堂”。市图书馆每年新增大量少儿读物和数字资源,“传递书香,见证成长”活动让阅读成为习惯;“葡萄娃娃讲故事”“经典诵读”等品牌活动,已陪伴孩子们走过多个春夏秋冬。市文化馆内,数字书法机、互动舞蹈机等设备让孩子们在玩乐中亲近艺术;“戏曲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将传统戏曲与管乐艺术送入校园,培育孩子们的艺术细胞。市博物馆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势,在春节、端午等节日推出剪纸、文物拓印、宫灯制作等特色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触摸历史文脉。
这些文化阵地协同发力,形成了覆盖艺术启蒙、阅读推广、传统文化传承的素养培育体系。无论是美术馆里的陶艺创作,还是图书馆的亲子阅读,抑或是博物馆的手工体验,都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拓宽视野、提升素养,为成长注入文化力量。
沉浸式体验
打造适儿化成长乐园
我市从“一米视角”出发,让城市空间更懂孩子。2025年计划实施的两项重点项目备受期待:滨河生态园适儿化改造项目将建设5000平方米活动空间,以“丰富体验、适配需求”为目标构建儿童社交空间;凤凰山体育公园青少年自然教育基地总面积10万余平方米,其中儿童活动场地1885平方米,以课外实践为核心,已于5月进场施工,计划年底投用。
此外,口袋公园和葡园绿道的适儿化改造也颇具亮点。海勃湾区甘德尔立交桥北侧口袋公园、海勃湾区第十五幼儿园南侧口袋公园等,专门设置儿童活动区,配备适合儿童身高的滑梯、秋千等设施,地面采用柔软塑胶保障安全。葡园绿道沿线的4590平方米儿童游乐园,大型滑梯、粉色沙坑等设施齐全,塑胶颗粒地面兼顾安全与舒适,成为家长周末带娃的热门选择。这些空间改造让孩子们在城市中拥有专属乐园,尽情享受童年欢乐。
从托育服务的“幼有所育”,到各文化场馆的“学有所乐”,再到城市公园的“玩有所趣”,我市正以系统化思维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每一项政策、每一个项目、每一次活动,都承载着对孩子们的深情关怀,也勾勒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成长底色。在这片土地上,儿童友好的种子已生根发芽,正茁壮成长为守护未来的繁茂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