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维娜
“第一次见到这样新颖的普法活动,有颜值高的‘后备箱普法摊’,发朋友圈集赞还能换礼物,希望社区多办几次。”日前,在乌达区乌兰淖尔镇富民社区,居民王桂花拿着刚兑换的法治宣传文创产品,对眼前的“流动法律超市”赞不绝口。这场由乌达区委政法委、区法学会联合多部门开展的“流动法律超市”活动,是创新法律服务模式、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的一个生动缩影。
今年6月,为破解群众“找法难”“问法难”痛点,乌达区委政法委、区法学会创新推出“流动法律超市”服务模式。与传统固定法律服务场所不同,它以标识醒目、功能齐全的专用车辆为载体,如同一个“移动法治服务站”,不定期深入社区、乡村、企业、集市等人群密集区域,将专业法律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田间地头,让群众就近享受到“零距离”法治保障。
在日前的乌达区颐景佳苑小区活动现场,“流动法律超市”的服务功能展现得淋漓尽致。广场上不仅有“法治游园会”“法治成果展”等互动区域,更设立了“法律咨询服务区”——专业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现场“坐诊”,为居民解答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劳务纠纷等各类法律难题。“一直困扰我的物业问题,今天终于得到了专业解答。”居民李文忠拿着律师给出的建议清单,满意地说道。活动中,工作人员还围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民法典知识、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等热点问题,通过以案讲法、情景模拟等方式开展宣传,累计发放宣传折页、文创产品500余份,接待群众200余人次,解答法律问题50余个。
这种创新服务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摆桌普法”的单一形式。“流动法律超市”打造的“普法后备箱”灵活机动,将“流动办公桌+综治中心”的普法职能与法律资源深度下沉,形成了集“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矛盾调解、公证指引”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对于适宜调解的简单矛盾纠纷,随车的人民调解员能现场介入疏导,力争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针对公证业务需求,工作人员会详细告知办理流程与所需材料,为群众后续办事省去“跑腿”麻烦。
“流动便捷、覆盖广泛”是“流动法律超市”的显著优势。它突破地域限制,主动向偏远地区延伸服务,尤其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了便利,让法律服务真正“触手可及”。同时,服务团队由执业律师、专业法律服务人员组成,核心服务全部免费,既保证了服务质量,又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自运行以来,“流动法律超市”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需求,服务内容更接地气,解决问题更精准,显著提升了群众的法治获得感与满意度。
“我们不仅要做法律服务的‘搬运工’,更要当法治精神的‘播种机’和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乌达区委政法委工作人员刘瑾说,“‘流动法律超市’将始终秉持‘司法为民、服务便民’宗旨,未来将进一步创新普法宣传方式,深化多部门联动机制,推动服务常态化、精准化,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乌达、法治乌达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