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达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办事群众提供指引服务。
工作人员为市民讲解相关业务办理事项。
本报记者 张丽阳 文/图
优化营商环境进行时
今年以来,乌达区锚定“打造流程最优、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目标,联合多部门打出完善机制建设、升级服务效能、夯实法治保障、深化创新驱动等“组合拳”,让民营企业增强发展信心,“轻装上阵”。
721项政务服务事项
实现“免证办”
近日,内蒙古鑫祥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人员到乌达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营业执照变更。企业综合受理窗口工作人员仅用了半天时间即办结了这件跨区迁移登记业务。
乌达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崔畅说:“目前,企业登记申请材料由过去的20件缩减至7件以内,办理环节由过去的11个缩减至3个,办理时限由过去的14个工作日缩减至2个工作日,跑动次数由过去的至少7次缩减至1次。”
近年来,乌达区推出“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事项,从企业角度构建一个新的政务服务模式,实现多个事项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次办理。截至目前,累计汇聚电子证照材料36类187741条,签章18187698条,签章率99.98%。依托政务平台推动结婚证、营业执照等高频电子证照跨部门应用,乌达区本级共有72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免证办”,真正实现办理一件事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次腿。
同时,乌达区在一镇七办均建立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在22个村(社区)建立便民服务站办事场所,同时打造乌海乌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标准化政务服务工作站,延伸覆盖“综合一窗受理”系统,设置“无差别综合窗口”3个、分领域窗口3个,承接95项服务事项,推动实现“就地能办、一地可办”。
今年5月,首宗“带方案出让”商业用地成功落地,市自然资源局乌达分局联合区住建局、人防办等多部门高效完成审批流程,一次性为乌海市万丰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项目颁发不动产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5本证书,实现“五证齐发”新突破。
优化法治环境
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近日,乌海乌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家能源化工企业通过开发区法庭成功化解一起买卖合同纠纷,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
去年,乌达区人民法院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庭定位为专门服务开发区企业及住所地为乌达区企业的专业法庭,集中办理以企业为主体的一审民商事案件,为企业提供集诉讼指导、法律咨询、诉前调解等于一体的“一站式”诉讼服务。该法庭成为自治区首家涉企民商事专业化法庭,相关工作经验入选“2024年内蒙古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十大典型案(事)例”。
乌达区设立全市首个知识产权法官工作站,树立“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司法理念,积极保护科技创新成果,尽量通过调解、和解等手段帮助企业化解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商事纠纷。同时,设立知识产权合议庭,高标准组建审判团队,配齐配强审判力量,全力为企业转型发展保驾护航。今年以来,已审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60件,审结51件,结案率85%。
便民利企 “优”无止境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有无法亲自办理事项的时候。”乌达区数据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雪萌表示,“我们开通专门的沟通渠道,企业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随时联系帮办代办专员,提出自己的需求和疑问,专员会及时响应,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和办事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帮办代办方案。针对初创企业,重点提供注册登记、社保开户等方面的帮办代办服务;针对成熟期企业,侧重政策咨询、项目申报等服务;针对一些特殊或重大项目,全程做好帮办代办工作,同时建立绿色通道,审批事项优先受理、优先审核、优先办结,压缩办理时间。”
乌达区通过“以税促信、以信换贷、以贷促微”的良性循环,使纳税信用成为企业发展的“金钥匙”。2025年上半年,乌达区“银税互动”平台新增注册企业185户,97家企业获得授信贷款总计7304.37万元。其中,A级纳税人占比27.84%,却拿下57.81%的额度,平均授信达160万元,充分体现“守信激励”导向。同步推出“信用修复助贷”服务,截至目前,共引导失信主体办理信用修复337条,帮助企业重塑诚信“金身”。
今年以来,乌达区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需要,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赴浙江、江苏、北京等地开展“敲门招商”7次,接待客商46批次,参加招商推介会等活动3场,实施招商引资项目49个,引进到位资金19.71亿元。扎实做好外贸企业信用培育工作,内蒙古佳瑞米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成为我市首家通过AEO认证的企业,标志着乌海海关高级认证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我们将进一步畅通企业办事渠道,持续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紧紧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深化服务‘直通车’,瞄准堵点难点精准发力,实现多点突破,着力推动营商环境提档升级,更好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发展。”乌达区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韩纬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