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在“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咨询就业政策。
招聘会开在了家门口。
■就业促进行动 聚合力 惠民生
本报记者 张楚研
“多亏了‘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让我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家住海勃湾区林荫街道的孙立峰说。孙立峰是一名大龄失业人员,在林荫街道“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被社区公益性岗位录用,成为海馨社区的保洁员,每月有稳定的工资,还缴纳了社保。
孙立峰口中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是我市2024年推出的便民就业新场景。市就业服务中心创新思路,全力打造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为全市居民提供了优质便捷的公共就业服务。
科学布点
织密就业网
7月25日,市人社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4家单位联合海勃湾区林荫街道海馨社区就业服务站,在社区举办“夜市招聘会”,让居民在家门口“逛夜市”找工作。
8月26日至29日,海勃湾区新华西街道就业服务站举办“岗位送到家门口 精准服务促就业”招聘会,招聘活动直接办在小区里。
……
依托“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开展的各类招聘活动,我市把就业服务及时送到居民手中,实现居民就业“零距离”。“以前找工作要四处看招聘信息,担心错过了机会。现在,各类信息直接发在社区群里,招聘会还开在了家门口,特别方便。”海勃湾区林荫街道居民张丽华说。
今年,市就业服务中心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站点布局,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55个,涵盖办事处、社区、村镇、零工市场、商圈等区域。同时,在原有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优化升级“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0个。每个站点均配备就业服务专员,与社区网格员联动开展工作,进一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对接供需
服务精细化
在海勃湾区林荫街道海馨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就业人员台账、失业人员台账、再就业人员台账等整齐地摆放在工作台上,每个人的信息、需求一目了然。街道、社区有合适的工作岗位会第一时间与本人沟通,让就业信息直达求职者。
今年49岁的韩继萍在社区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韩继萍原本在企业上班,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辞去工作。此后近2年的时间,她靠着打零工维持生活。“我有颈椎病和腰椎病,干不了重体力活,找工作很困难。”韩继萍说,她希望找一份离家近、稳定,还能相对轻松的工作。
今年,林荫街道设立了公益性岗位,韩继萍的情况符合岗位要求,成功入职,成为海馨社区养老护理员。“这份工作离家近,不需要干重体力活,特别适合我。‘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真是太有用了。”韩继萍说。
设置在街道、社区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主要对接居民需求,而设置在零工市场、商圈、产业园区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则进一步对接了用工单位的需求。
“我们在零工市场、商圈设置站点、建立台账,能够及时了解用工需求,发布相关招聘信息,帮助企业、商户招聘人才。同时,如出现裁员等特殊情况,我们也能够第一时间跟踪了解,尽快对接相关企业,帮助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市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曹裕强说。
今年,依托“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我市建立了“居民需求+企业用工”动态清单。通过入户走访和数据比对,精准掌握居民求职信息,并为到访群众建立就业帮扶台账,后期进行电话回访。每周及时更新企业用工需求,针对不同群体精准开展招聘会、岗位推荐和培训学习等服务。通过提供便捷、精准、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有效促进了劳动者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零工人员等群体在“家门口”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截至7月底,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累计为群众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6096次,受理就业失业登记、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申领等业务2037笔,发布岗位信息326期,提供岗位推荐4490人次,成功助力634名求职者实现就业。
创新驱动
多元助就业
在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公园社区,居民群里每周都会收到一个“公园小报”,这份“小报”除了通报社区每周事项外,还特别推出“就业信息”专栏,发布招聘信息、就业政策等,同时收集求职信息。有就业需求的居民填写个人信息后,就业服务站就会根据居民诉求,为他们推荐合适的工作岗位。
居民任小莲就通过“公园小报”找到了工作。“我是灵活就业人员,一直靠打零工生活。”任小莲说,她希望找一个离家近、工作稳定的岗位,便在“公园小报”上填写了信息。很快,公园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联系到她,告诉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餐厅招聘工作人员,她的条件符合要求。同时,社区还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给她提供场地,让她从事拔罐理疗、美容美发等服务,进一步增加收入。“我现在有了稳定的生活,这都得感谢‘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帮助。”任小莲说。
除了提供岗位,公园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还提供就业培训。
居民周春香是一名听障残疾人,曾被纳入低保户。在接受政策帮助的过程中,她不断努力,学习了小儿推拿手艺,渐渐地摆脱了贫困。现在,她在社区开设小儿推拿就业培训班,无论谁想学习她都无偿教学。周春香说,自己接受了多年的帮助,也希望能够在“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帮助更多人就业创业。
目前,我市55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可提供政策宣传、岗位推荐、就业援助等多元化就业服务,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招聘会、岗位推荐、培训学习等活动,全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创新性地推行“线上+线下”服务模式:线上通过公众号等渠道发布用工信息,确保群众足不出户即可掌握用工需求;线下开展“筑梦工坊”“即刻职达”等涵盖招聘、技能、政策等领域的特色公共就业服务。
我市还依托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推出首档就业创业指导类广播直播节目《“就”在乌海》及抖音云招聘栏目《乌海就业》,累计播出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及就业创业政策114期;制作就业创业宣传视频,在全市50个智慧公交大屏全天候滚动播放470万次;深入街道、社区、院校、夜市等场所开展政策宣传解读3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有效提升群众政策知晓率,实现政策宣传精准有力、全面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