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彩虹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我市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总目标,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稳步推进教育改革,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大幅提升。
以教育家精神强师铸魂
精心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9月9日,记者走进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623班教室,指导教师海霞正专注地聆听着青年教师张玥的示范课。看着讲台上朝气蓬勃、与学生自信互动的“徒弟”,海霞老师眼中流露出鼓励与欣赏。一下课,张玥便快步走向“师傅”,询问自己这节课的表现。
这是我市学校“蓝青工程”中寻常却动人的一幕,老教师与青年教师进行师徒结对,以“传帮带”的方式共育桃李。
“蓝青工程”也叫“1369蓝青工程”,即1年合格、3年成熟、6年成骨干、9年成名师。老教师倾囊相授,青年教师虚心求教。在一次次的课堂观摩、教学研讨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老教师也不断汲取新的教育理念,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每次交流研讨中,他们总能提出一些新的想法、思路,带给我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所以,在给他们传递经验的同时,我也收获了他们的创新活力,通过这样的思想碰撞,我们相互进步,让课堂更加多元、丰富。”海霞说。
以教师之强奠基教育之强,“蓝青工程”正是乌海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聚焦教师“选育用管留”全链条,系统构建教师发展体系。在职前培养阶段,与陕师大、东北师大等高校建立合作,打通优秀毕业生引进渠道。
今年以来,全市通过精准招聘引进中小学教师18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占比超40%;创新实施“银龄计划”,返聘24名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重返讲台,为教育注入“成熟力量”。我市坚持职业准入与职后管理并重,将师德师风和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评价与培训全过程,开展市级专项培训,覆盖教师、校(园)长、教研员100%;针对教师事务性负担问题,出台“教师减负19条”,清理非教学任务,让教师真正回归课堂。同时,我市持续深化“区管校聘”改革,推动教师跨校流动、岗位竞聘与绩效激励联动,今年已有42名校(园)长参与轮岗交流,促进优质管理经验辐射薄弱学校。此外,我市加速构建一体化教研体系,整合市、区两级教研力量,形成“全域教研”网络,通过跨学段、跨学科联动,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名师引领是关键抓手。我市坚持实施“名师名校长培育工程”,选派50名校(园)长赴北京海淀区参加“领航校长”培训,带回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
“教育家精神不是口号,是每一天的课堂实践、每一次的师生对话。”一位参训校长深有感触。
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走进海勃湾区第一小学新桥校区,新粉刷过的教学楼、墨香味十足的书法教室、数字媒体艺术教室、标准化的科学实验室……改造后的校园令人眼前一亮。
校长赵德孚告诉记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以来,学校进行了“大改造”,从校园走廊到户外活动场地,整个校园都进行了新的设计和布置,环境更好了,老师和孩子们的教与学也更有劲头了。
我市坚持以巩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成果为抓手,实施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和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发布招生行为负面清单12条,有效规范招生入学行为;推动12所学校纳入集团化办学,全市农区学校、薄弱学校实现集团化办学100%覆盖;实施“教科研突围计划”,评选首批9所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辐射带动全市学校探索课堂新样态。
我市坚持以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创建为抓手,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全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2.9%,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7.2%。
同时,我市科学调整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结构,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夯实教育领域基础底盘。今年以来,共争取中央、自治区到位资金1.99亿元,市本级教育系统预算安排9597万元。
“五育”并举
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每周五下午5时,市第十八中学39个社团准时集中开展活动。铃声响起,同学们或奔向体育场挥洒汗水,或静坐书法教室舞文弄墨……每个人都兴致勃勃,在心仪的文体活动里张扬个性,涵养积极向上的爱好。
这一切,离不开学校长期以来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与支持。多年来,该校持续加强艺体类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各类活动场地与设施,致力于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创造更多元的实践机会。
“在我们学校,无论是喜欢体育还是文艺,都能得到老师的支持和帮助。我入学后就参加了竞走社团,现在的技术和水平已经提升了很多,未来,希望自己的学习和兴趣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闫嘉玉说。
我市把素质教育提升行动作为突破口,一体化推进“五育”协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此外,我市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实行首课思政负责制与课堂微思政,开发精品课程160余节,打造“舞台上的思政课”“光影中的思政课”等一体化的思政课程品牌;积极构建多元化素质教育体系,打造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等“六大节”品牌,创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8所、自治区劳动教育实验校6所,全市88%的学校建设为市级及以上文明校园,70%的学校创建为省级及以上足球、篮球、排球、冰雪、美育等特色校,60%的学校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一区一品”(海勃湾区美育、乌达区劳动、海南区体育)的德育教育格局基本形成;深化书法教育品牌建设,建立大、中、小一体化书法教育体系,90%的学校设立书法基地,建成3所国家级书法示范学校;全面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推动每天1节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常态化,创新发展“阳光体育大课间、课间10分钟”活动,推行体育课“选课走班”,开发太极扇操、蒙古筷子舞等特色项目,切实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从一支粉笔的传承,到数字化课堂的创新;从一所学校的探索,到全域教育的均衡,我市的教育实践,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不仅是师者的匠心与奉献,更是系统推进、协同发力的改革智慧。
如今的乌海,教育已不再是对分数的单一追求,而是每一个孩子全面发展的沃土,是每一位教师职业幸福的舞台。全体教育工作者正以教育为笔,蘸取黄河之水,书写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