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长势喜人。
特色农产品展示区。
■走乡村 看振兴
本报记者 刘春霞 文/图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锚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防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任务,指明以特色产业激活县域经济、以多元路径拓宽农民“钱袋子”的实践方向。
本版推出“走乡村 看振兴”系列报道,聚焦产业兴旺的活力图景、生态宜居的乡土变迁、治理有效的基层探索,以脚力丈量土地,以笔端讲述故事,在田垄间、村巷里,解码乡村振兴的时代密码。
黄河入蒙第一村,万亩良田万亩滩。金秋时节,走进海南区巴音陶亥镇万亩滩村,硬化道路平整顺畅,农家院落整洁有序,门前几株花草点缀出浓浓乡韵。顺着道路延伸开去,无边的玉米地绿浪翻滚、穗实饱满,透着丰收的盼头。
“你看这玉米长得多好!”种植大户蔡永江站在地头,望着连片的玉米地,脸上满是喜悦。“通过土地流转,我今年在两个村共承包了3000多亩地。去年政府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改造后的农田省时省力省工,适合机械化作业,一体化管理特别方便。现在种地比以前省心多了,目前看增产增收效果明显。”言语间,蔡永江满是对高标准农田改造的认可,也藏着对丰收的期待。
玉米地的丰收希望,背后是村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2024年以来,万亩滩村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方面积极引导村民完成秋收、秸秆清理和土地腾退,一方面全力配合施工方开展管道铺设与土地平整。今年,村里5个村民小组共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6829亩,实现了“小田变大田”。“土地平整了,大机械也进得来了。”驻村第一书记李乐平说,“改造后的农田中,4054亩流转给3户种植大户,剩余地块由村民自主种植。3年流转费用一次性支付给村民,让大家既能拿租金,又能腾出手打工、搞养殖,再多一份收入。”
在万亩滩村,经济合作社早已成为村民增收的“主心骨”。“合作社运行5年来,累计收入已达240万元。我们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土地流转,二是打造‘巴镇万亩滩’自有品牌的米面包装和销售。”村党总支书记段和平说,合作社采取“订单收购—产品代加工—成品销售”模式,帮助种植户足不出村销售农产品。其中,每公斤小麦收购价高于市场价0.1元至0.14元,脱贫户、低保户的小麦收购价格还要更高一些,最大限度保护种植户利益,让种植户增收。“现在村民对经济合作社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段和平补充道。
依托良好口碑打造“村字号”IP、创建自主品牌,是万亩滩村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在合作社的特色农产品展示区,“巴镇万亩滩”品牌的米面产品整齐陈列。“这是我们村今年新加工的面粉,面筋含量高、弹性好,做出来的面食口感好。虽然售价稍高,但很受市场青睐。”工作人员指着展台上的礼盒包装精品生态小麦粉介绍,这类高附加值产品不仅是馈赠亲友的特色伴手礼,市场反响也十分不错。
如今,村集体正持续打响“巴镇万亩滩”米面品牌,积极向企事业单位推广销售。“今后我们要继续把品牌做扎实,让合作社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对于未来,段和平有着清晰规划。
在壮大产业的同时,村党总支始终把民生实事放在心上。从排碱渠清淤、煤改电变压器增容,到清洁能源电路升级,村民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逐一得到解决。目前,全村334户已完成热泵安装,改造率达99%,保障群众温暖过冬。村干部还主动下沉一线,成功化解矛盾纠纷4起,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也不出村”。
乡风文明建设同样在万亩滩村落地生根。村党总支依托文明团结超市积分兑换活动,引导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通过积分兑换商品,实现“小商品、大文明”的良性互动。2024年以来,村里已组织4次积分兑换活动,参与人数达80人次。
以“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为抓手,村里一边夯实农区文化活动阵地,一边借助重大节假日契机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寓教于乐中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提升精神文化素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村里还注重培育选树先进典型,通过“党员带群众、学典型当先进”,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先后评选出移风易俗示范户、好公婆、好邻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营造出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作为“黄河入蒙第一村”,万亩滩村还深挖文化底蕴,让农耕文化焕发新生。“巴音陶亥是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河湾’,黄河是大自然对我们村的馈赠,也孕育了得天独厚的农耕文化。”在农场记忆展览馆,讲解员王阿如汗向参观者介绍。
这座展览馆由始建于1970年的原万亩滩村粮食储备窑洞改造而成,陈列着900余件展品,讲述着20世纪60至90年代巴音陶亥农场的生产生活故事。如今,展览馆累计接待参观者6000余人次,成为研学团队、游客的打卡地,已被纳入巴音陶亥镇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产业建设项目整体规划。
走在万亩滩村的田野上,既能感受到产业发展的蓬勃劲头,也能体会到村庄的淳朴与和谐。从高标准农田改造夯实农业根基,到合作社带动产业提质、村民增收,再到民生改善与乡风文明建设同步推进,这个黄河岸边的村庄,正用实实在在的成效,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