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站沉淀奋斗足迹 新站扬帆启华章 乌海站 焕新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9-09 11:24:06

新乌海站投入使用(黄建飞 摄)

为旅客送热水 (张宝玉提供)

本报记者 赵荣

在时光的长河中,乌海站的故事如同一首激昂的乐章,奏响着城市发展的旋律。1958年,随着包兰铁路全线贯通,原海勃湾站(后更名乌海站,今乌海东站)投入使用,该站自此开启了服务大众、见证岁月的漫长征程。

2025年9月8日,新建乌海站正式投入使用。这座融合现代设计与便捷功能的交通枢纽,采用“高普共建、上进下出”的运营模式,实现立体式“无缝换乘”。

老站,历经岁月洗礼,铭刻着无数人的记忆;新站,孕育无限可能,翻开属于乌海站的崭新篇章。

条件艰苦的小车站

1958年,包兰铁路全线贯通,轰鸣的火车驶入乌海这片沉寂的大地。在铁路沿线,建成了海勃湾站(今乌海东站)、三道坎车站(今乌海西站)、梅勒车站、卡布其站、李华中滩站等10余个大大小小的车站。

建站之初,海勃湾站运量很小,仅是个四等小站。火车站总面积约400平方米,全站仅有9名职工。当时,“三三段”(三盛公至三道坎段)是包兰线上最艰苦的路段之一,海勃湾站又是“三三段”上自然环境更加恶劣、工作和生活条件更为艰苦的地方。

曾任海勃湾站客运室主任的刘荣成回忆,当时海勃湾站周围自然环境恶劣,时常没水。一到停水的日子,所有的生活用水都得从十几公里外的碱柜站拉来,储存在站房旁边人工挖的一个水井里。有时,水槽车一停就是五六天,拉不来水,做饭也很困难,就连一盆洗脸水都要用好几天。站里经常没电,夜里一片漆黑。工作人员就在候车室门口挂一盏油灯照明;夜里火车进站时,值班员就在道岔旁边放一盏油灯提示司机。

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当时的生活条件也非常简陋。职工宿舍是临时搭建的两顶帐篷,一顶男职工住,一顶女职工住。车站的食堂是用席子搭起来的,因为经常刮风,席子跑风漏气,做饭时锅里常有沙子,大家每天吃玉米面窝窝头都不敢使劲嚼,牙碜得厉害。

竭尽所能服务旅客

曾经的列车运行时速仅60公里左右,从乌海乘火车到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大约需要十几个小时,且列车多是在夜里经过海勃湾站。车站候车室很小,旅客没有坐的地方,职工就在候车室的地上铺几张席子,让旅客躺在上面休息。虽然当时海勃湾站的工作、生活条件艰苦,车站职工少,但仍竭尽全力为旅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为了让旅客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客运室的服务员每天把候车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把海勃湾地区工厂、企事业单位、机关、部队、学校的分布情况,旅馆、招待所的地址、床位,以及公共汽车的线路、车次、到开车时间等内容整理成资料,供旅客查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没有“火车票预售”一说,当日当次车票在开车前一两个小时才销售。每逢年关,人人都急着回家过年,火车站人满为患,能不能顺利回家,拼的就是“挤”的本事。若想在车上喝水,也不像现在可以买到瓶装水,或是到车厢连接处接到热水。当时的列车上是有专门的供水员,负责用车载茶炉烧水,为旅客提供热水。旅客几乎人手一个茶缸等着供水员送水。送水的水壶是白铁皮焊制,供水员一次提两大壶热水,放在推车上为旅客挨个倒水。

与此同时,车站号召以张思德、白求恩和雷锋为榜样,开展了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受到当时海勃湾地区乃至周边县市群众的广泛好评。

斗转星移不断发展

1958年,海勃湾站正式通车后,同时承接客运服务和整车运输业务。

1959年,海勃湾至平沟铁路专用线建成通车,平沟煤矿、旧洞沟煤矿正式投产,包钢卡布其石灰石矿建成投产。海勃湾站整车外运的货物主要是桌子山矿务局生产的原煤、焦炭等能源化工原料以及黄河工程局的沙料和石料。到达的整车货物主要是大批建筑材料和粮食等生产、生活资料。

随着海勃湾这座工业新城的迅速崛起和人口的大量增加,1968年,海勃湾站进行大规模拆迁改建,车站站房从铁道西侧搬到铁道东侧,于1971年竣工。海勃湾站站线增至16股半,增加编组场8至14道和大站电气集中设备,修建了简易驼峰(指铁路调车用的土坡,车辆可以凭本身的重力自动溜到各股铁道上去)及南牵出线,增设机务折返段,修建货物线4条,站线延长26公里,站场照明设备逐步完善。下面管辖新地、黄白茨、什尼卡汉、拉僧仲庙、老石旦、拉僧庙6个站,其后又陆续增加了磨石沟、桃司兔、碱柜、新地、王元地等站。

1975年,海勃湾全年共装车45970车,其中海勃湾本站装车20108车,发送煤炭、非金属矿、矿山建材等共99.6万吨,客运发送17.2万人次。

1981年8月,海勃湾站被正式核定为二等站。1985年5月,海勃湾站更名为乌海站。

1991年7月1日,乌海站第二次大规模改扩建工程动工,次年10月竣工。车站站房推倒并在原地重建,由呼铁局勘察设计院设计,内蒙古第四建筑工程公司承建。乌海站总建筑面积8583平方米,由综合性站房和配套的人行天桥、风雨篷以及地下通道组成。与新站房相匹配的是于1993年竣工、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的站前广场。改扩建后的乌海站被核定为一等站。2024年6月1日起,承载无数人记忆的乌海站正式更名为乌海东站。

而今,随着新的乌海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乌海东站停止办理客运业务后,将作为铁路货运的运输组织枢纽和业务办理中心,继续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新乌海站正式启用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在新建乌海站普速场的流线型穹顶上,金属质感的屋面折射出耀眼光芒,这座矗立在海勃湾区城区北部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不仅是功能完备的出行驿站,更以现代设计为骨、地域风貌为魂、民族文化为韵,成为乌海当之无愧的新城市地标。

9月8日正式投入使用的乌海站选址于林荫大道北、110国道东侧、乌海市客运枢纽站西北侧。车站采用高铁和普速列车一体化设计,总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设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达21.79米,站场规模为4站台11线,可高效承接不同类型列车的客运需求。

作为包银高铁京兰通道西部关键段全线最大的新建车站,乌海站从立项之初便以“标杆工程”为目标。建设过程中,从地质条件的精准勘探、施工方案的反复优化,到站房钢结构的精密拼装、站场轨道的毫米级定位,每一道工序都严守高标准、严把质量关,力求将“精品”二字刻进建筑的每一处细节。

乌海站,其外观设计让人眼前一亮——以“沙漠绿洲・雄鹰腾飞”为核心理念,整体流线型造型向两侧舒展延伸:既似一片绿洲轻盈飘浮于大漠之上,尽显乌海生态特色;又像一只雄鹰展翅欲飞,象征着城市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

进入站内,候车厅延续“雄鹰腾飞”的设计主题,流畅的线条勾勒出轻盈现代的空间感,细节处更暗藏巧思:本地特色植物四合木的花纹、蒙古族传统纹样哈木尔纹被巧妙融入装饰中,让地域文化在现代空间里自然流淌。便民设施一应俱全,综合服务台随时为旅客答疑,智能购票机缩短排队时间;4站台11线的规划兼顾高速与普速列车,直梯、扶梯错落分布,全方位保障旅客高效集散。值得关注的是,车站采用“高普共建,上进下出”运营模式,实现立体式“无缝换乘”,让旅客换乘更顺畅。从设计到落地,每一处细节都围绕旅客体验展开,只为让便捷出行、舒适出行成为常态。

站前广场的规划同样贴心,南北两侧各设一处社会车辆停车场,公交站、出租车停靠区划分清晰,还设有乌海火车站警务室、乌海市交通运输执法支队海勃湾大队执勤点等,全方位保障旅客出行安全。

目前,乌海东站已停止办理客运业务,旅客列车的停站及运行时刻也已同步更新,提醒广大旅客提前查询车次信息,合理安排出行。

舒适温暖便捷出行

“前段时间刷到一条旅游博主的视频,印象特别深。她坐火车到乌海,下车后忍不住感慨‘乌海文旅,你们的嘴是真严啊!怎么没说乌海火车站(乌海东站)这么破旧’。”准备搭乘列车出行的市民王建军笑着说,“说实话,博主说的是实情。乌海东站用了这么多年,确实跟不上时代了——月台窄,候车厅小、通风差、光线暗,早就满足不了人们对舒适出行的需求。”

对新建的乌海站,王建军的语气里多了些自豪:“新站宽敞亮堂,气派得很。你再看新站里那些贴心的设施,不管是方便带娃妈妈的母婴室,还是规划合理的候车区域,每一处细节都透着温度。这不仅让咱们出行便利,更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城市发展带来的暖意。”

提及过往的乘车经历,市民侯女士仍记忆犹新:“有一年春节带刚满 1岁的儿子回老家,候车时儿子饿了要吃奶。我丈夫急得在车站里转了好几圈,都没找到能喂奶的地方。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用他的外套罩着我和孩子,将就一下。”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侯女士依然有些不好意思:“周围全是来往的旅客,我尴尬得头都不敢抬。”而如今新乌海站启用,母婴室就是给带婴幼儿出行妈妈们最贴心的“避风港”。

走进新站的候车大厅,宽敞的空间让人眼前一亮,各类设施摆放整齐、一目了然。更让人惊喜的是智能化的服务体系:高清电子屏上实时滚动着列车信息,旅客抬头就能看清车次动态;自助售票机、自助取票机整齐排列在一旁,旅客不用再排长队购票取票;智能安检系统高效快捷,既保障了出行安全,又避免了以往排队安检的拥堵。

当智能安检高效运转、高清电子屏实时更新车次、母婴室为妈妈们筑起温馨港湾,乌海站早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交通枢纽,更成了展示城市风貌的“窗口”。它承载着市民对舒适出行的期待,也默默见证着乌海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用心与进步。从旧站的“局促尴尬”到新站的“宽敞暖心”,这不仅是车站的一次升级,更是城市发展的生动缩影——用细节里的温度,让人们每一次出发与抵达,都充满幸福感。

四通八达接驳便利

“新站条件是好,可位置在城区边缘,进出站会不会不方便?”不少市民和旅客心存顾虑。实际上,依托完善的交通接驳网络与贴心的服务安排,“距离远、出行难”已被轻松化解。

乌海站虽地处海勃湾城区北部,却在交通接驳上做足了文章。站前广场南片区专门设置了公交站点,目前已有 1路、2路、5路、26路、41路、42路、K2路、1976路共8条公交线路,将首末站调整至乌海站;同时,还新开通了2025路公交与夜间摆渡公交车,进一步织密出行网。其中,1路、2路等线路直接串联起火车站与市中心商圈、大型居民区,10至15分钟一班的高频次运营,让旅客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直达城区核心区域;K2路、5路、42路则打通了跨区域出行通道,可直达我市的乌达区、海南区,鄂尔多斯市棋盘井镇等地,为前往周边旗县的旅客省去中转麻烦;更贴心的是,针对夜间到站的列车,市公交公司专门开通夜间接驳专线,哪怕是深夜抵达,旅客也能安全地返回市区。

若选择自驾或打车,乌海站周边道路宽敞通畅,站前广场配备了近500个停车位,无论是临时停车送客,还是长期停放车辆,都能满足需求。站前广场北侧设置了专属的出租车待客区,出发旅客可乘出租车至送客平台后进入候车大厅;到达旅客可由出站口(位于架空层南侧)到达出租车待客区乘车离开。社会车辆的通行路线也规划得十分清晰:送客时,可经乌珠穆路(南向北)、林荫大道(东向西)或金裕市场南侧道路(东向西)进入站前道路,再从站前路北侧驶入送客平台;接站时,须进入站前广场的社会停车场等候。

除了市内跨区域公交、自驾打车,长途出行需求也能在此一站式解决。站前广场南侧的辅助用房内设有长途客运售票处,售票处东侧的停车区专门规划了长途客车乘降点,目前已开通发往棋盘井、东胜、银川、左旗、临河、榆林、绥德等地的长途线路,旅客在乌海站就能完成长途出行的购票与乘车。

随着城市交通规划的持续推进,未来乌海站周边的交通配套设施还将不断升级优化。

一座车站,见证一座城市的变迁;一个枢纽,开启一段发展的新篇。恢宏大气的新乌海站,不仅是乌海的“城市新名片”,更是当地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驿站”。它承载着乌海人对更便捷出行的期待,也承载着这座城市对未来发展的憧憬,乌海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奔跑,书写出更加精彩的篇章。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