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残疾预防知识。
市民在无障碍主题园参观休闲。
本报记者 张楚研 文/图
他们身体残缺,仍努力活出精彩人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也渴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和享有者。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尊重和保障残疾人的人权,使他们能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年来,我市对残疾人群体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残疾人的权益保障更加有力,广大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生活无障碍
近日,在市运动公园西片区新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园中园”——无障碍主题园。该主题园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由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出资,市残疾人联合会承建,今年5月建成开园,后续经过部分调整后已于8月底全部完工,向公众免费开放。园内设有涵盖无障碍科普宣传廊、休闲娱乐长廊、爱心亭、暖碍有声、暖碍童趣乐园、敲击体验区、辅具租赁处、康复训练廊、电动轮椅充电点和公益品零售机等10余类功能区域,创新引入“春芽助行”语音导览、智慧健骑机等科技助残设备,打造集功能性、科技性、人文性于一体的无障碍空间体系。
“我经常带孩子来运动公园玩,最近发现这个主题园已经开放,里面有各种活动设施,特别贴近生活。我带着孩子能够体验感受,进一步了解残疾人的世界,我觉得这个主题园建设得特别有意义。”居民陈宇说。
今年,市残联紧紧围绕残疾人实际需求,以“快细实”为工作主线,扎实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各项工作。以“快”为先,打造无障碍主题公园标杆项目,高效建成全区首个综合性无障碍主题示范园;以“细”施策,精准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坚持“精准配置、经济适用”原则,细致开展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十四五”规划以来累计投入619万余元,完成1305户改造任务;以“实”为要,创新无障碍诉讼服务机制,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无障碍诉讼服务中心,建立多部门联动工作体系,切实为残疾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以扎实的机制创新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创新突破,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针对听力残疾人信息获取难题,开设手语新闻栏目,每周推送重要资讯,系统开展手语培训,提升残疾人家庭及公共服务人员沟通能力,有效破除听力障碍群体融入社会的信息壁垒。
康复有保障
“我今年7岁了。”
“这是我的作品,你看。”
……
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7岁的小福正在接受言语康复训练。他表达清晰,还会主动和人交流。很难想象,他是一个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2024年刚来康复时,无法与人正常交流。
“康复的效果特别好,孩子经过评估各项指标正常,我们打算送他正常入学。孩子每年有残联提供的儿童康复补助资金1.85万元,这些钱极大地减轻了家庭负担。定点康复机构也特别专业,我的孩子能恢复健康,真的很感谢他们。”小福的家长说。
对残疾人的帮扶,不仅要满足物质需求,更要给予对生命的尊重。康复是残疾人重建生活、重拾尊严的重要基石。今年,我市加快推进残疾儿童申报、救助服务进度。截至目前,已有226名残疾儿童在全国残联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交申请并接受康复救助。同时,积极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截至目前,海勃湾区精准康复任务数544人,已完成全部筛查;海南区精准康复任务数88人,已完成全部筛查;乌达区精准康复任务数235人,已筛查260人,235人的服务名单已确认。
防线更牢靠
8月25日是第9个全国残疾预防日。为了进一步宣传残疾预防知识,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提高公众对伤害致残的防控能力,市残联在市运动公园举办了“预防伤害致残 共创健康生活”主题宣传活动。
此次活动,市残联还邀请了市公安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红十字会、市妇幼保健院等部门从安全、应急救护、科学守护新生命等多角度、多领域宣传普及各类知识,提升市民安全防范意识,减少致残风险。
“通过活动,我们希望生动地向市民展示残疾预防的重要性、常见致残因素和科学预防方法,帮助居民树立早预防、早干预的科学健康理念,同时也让市民进一步关注残疾人,爱护残疾人。”市残联康复科负责人段佳琪说。
近年来,我市持续筑牢残疾预防防线。以《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为抓手,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的预防格局。在开展残疾预防知识普及行动中,依托“爱眼日”“残疾预防日”等节点,深入学校、社区为400余名各族群众开展眼疾预防讲座、视力检测等服务;在开展伤害致残防控行动中,将残疾人纳入突发公共事件优先保护对象,定期排查康复机构安全隐患,保障康复训练持续开展;在开展康复服务促进行动中,加强专业队伍建设,选派医护人员参加培训,提升服务能力,从源头降低残疾风险。
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接下来,市残联将进一步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全力保障扶残助残政策落实,让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