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平带领学生练习八卦转掌
进步穿掌
白蛇伏草
金鸡抖翅
■黄河岸边是我家 · 遇见非遗 (17)
张文杰 文/图
每一方水土,都镌刻着独特的文明印记。在乌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是黄河岸边生生不息的古老回响。
都说非遗是触摸文化根脉的温暖印记。
晨光暮色,四季更迭,烫画的笔尖勾勒出时光的纹路,挂毯经纬间穿梭着生活的温度,千年驼铃回荡的丝路传奇、黄河涛声浸润的民间智慧,最终都化作烟火人间里跳动的文化脉搏。
都说非遗是唤醒历史记忆的时光信笺。
陶泥塑形,丝帛染彩,吹糖匠人的吆喝声仍在街巷回荡,蒸馏酒坊的风幡犹在风中飘摇。那些被时光打磨的技艺,是孩童眼中的神奇魔法,是游子梦里的故园符号,粗粝或精巧的纹路间,藏着跨越时光的时空对话。
都说非遗是联结族群情感的精神纽带。
马头琴的长调悠远苍茫,乌海快板的节奏欢快清脆;八卦掌的步法如行云流水,形意拳的起势似风雷激荡。在这里,四十多个民族的文明交融共生,不同地域的智慧在黄河岸边扎根,生长出枝繁叶茂的文化根系。
乌海是一座被匠心点亮的城市。这些非遗技艺,是沙漠绿洲不熄的火种,是城市肌理中跃动的韵律。它们与奔涌的黄河同频,与浩瀚的沙漠共舞;与葡萄美酒的醇香交织,与山海沙城的精神共鸣。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现代人寻找精神原乡的途径,让传统之美在钢筋铁骨的城市里焕发新生。
若您也喜欢探寻非遗和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请与我们同行,一起开启这场“遇见”之旅。
背景介绍
程派八卦掌是八卦掌中一支很重要的分支,八卦掌是三大内家拳之一,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步法走转为主的传统武术,由清朝末年著名武术家董海川创立。程派八卦掌流传至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练法、功法、套路、搏击法等。程派八卦掌不仅仅是一种用于搏击、强身健体的传统体育项目,更是一种厚德载物、包容、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武学文化。2008年,程派八卦掌第五代传承人张永平,将程派八卦掌传入我市。该项目2023年被评定为乌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5年被评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省级非遗项目。
程派八卦掌的百年流变
“南拳刚劲震八方,北腿凌厉扫千军,少林功夫显刚猛,武当绝技蕴轻灵。太极圆活走乾坤,八卦连环藏玄机。”武术,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繁衍流变,派系林立,演化出千姿百态的武种技法,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璀璨瑰宝。
见到张永平时,他正在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为学生展示程派八卦掌,一招一式,颇有讲究。“中华武术,既讲一招一式的形体规范,更注重心意相通的精神传意;既追求‘动如脱兔,静如处子’的动静相宜,更秉持‘外练筋骨,内修气血’的内外兼修。”张永平说。
八卦掌历史可追溯至清代,创始人董海川中年隐于北平地区,以精湛武艺闻名京城,开始收徒授艺,使八卦掌从隐秘走向公开。在董海川的弟子中,尹福、程廷华、马维祺等“八大弟子”成为早期重要传承人,其中程廷华更开创了影响深远的程派八卦掌。张永平说:“程廷华将从小习得的摔跤等技艺融入八卦掌中,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感悟不断充实完善,逐步形成了风格独特,具有狠、快、准特点的程派八卦掌。”
晚清至民国时期,八卦掌在各分支传承中不断发展。尹福一脉注重刚猛实用,程廷华及其后人则推动实战与系统化教学,整理出“八大掌”“六十四手”等核心内容;民国时期,程派传人程秉钧、程海亭等参与全国武术比赛,推动其与太极、形意等流派融合。张永平说:“程派八卦掌共有五十多套套路,现还保存完整的套路只有三十多,其传承分布全国各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程派八卦掌第四代传承人康起隆将程派八卦掌从北京带入内蒙古,这便是张永平学习程派八卦掌的契机。他说:“1982年,我跟随师父康起隆学习程派八卦掌。1991年先后几次去北京向刘兴汉、白玉才、王正亭等武术名家学习、深究程派八卦掌套路并收集和程派八卦掌有关的武术套路剑谱等珍贵材料,这对我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经历。”
如今,八卦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内有清晰传承脉络,更通过海外交流走向世界。
阴阳变化中的内外兼修
在历史的长河中,程派八卦掌不断吸收各家之长,同时保留其独特的积极风格和养生理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武术体系。张永平说:“在基本内容上,程派八卦掌注重身法、步法、掌法、劲力等多方面的训练。它强调内外兼修,既要注重身体的锻炼,也要培养内在的精神气质。实践方式上,程派八卦掌注重实战应用,同时强调养生健身,使练习者在提高技能的同时,也能使身心越发健康。”
“八卦掌法奇妙无穷,阴阳变化自在其中;刚柔相济随心转,内外兼修气势雄。”从董海川创派至今,这门技艺始终以“阴阳变化”为魂,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运动规律熔于一炉,而程派八卦掌更以其鲜明的实战特色,成为八卦掌的鲜活代表。张永平对此深有感触:“程派八卦掌不是简单的拳脚功夫,它每一招每一式,都是‘阴阳相守’哲学思想的体现。实战中的动静、虚实、攻防,都要以此为基础,诱敌暴露破绽,捕捉攻击机会。”张永平边演示绕圆走转边解释,“绕着圈走不是瞎转悠,是为了借圆的轨迹调准重心,你看这一步摆扣,绕到对手侧面,就能用巧劲破蛮力,这就是‘圆’的智慧。”
在给学生的演示中,张永平说道:“你看掌心要含住劲,掌根往前顶,不是用手推,是靠腰拧着转,把丹田的气劲儿送出去,这就是程派‘寸劲’的关键。步法上要沉稳、灵活,配合暗腿与桩法,才能让程派八卦掌在实战中尽显优势,我们练桩一站就是半小时,底盘稳了,走转才不飘,暗腿踢出去才有力道。”
“行如龙,坐如虎,动似江河静如山。”张永平说:“程派八卦掌的习练,关键还有一个‘松’字。一些人刚开始练总绷着劲,我就告诉他们,先别想‘打’,先把身心放空,肩膀、腰胯自然就松了。”他又强调说:“‘松’不是软,是让劲能顺过来,就像水管子,不堵着水才能流,身上不僵直,劲才能从腰传到掌。”
如今,张永平仍坚持每天授徒传艺。在他看来,八卦掌的传承不仅是教技法,更是传智慧。他说:“现在学习八卦掌的年轻人不少,我不光教他们身法、步法、掌法,更要让他们明白,‘阴阳应变’不光是打拳,也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坚守中焕发新机
2008年,张永平从乌兰察布市将程派八卦掌带入我市,四十余年的习练生涯,让他对这门功夫感触颇深。“当年把程派八卦掌带到乌海时,没几个人了解,我就每天在乌达区人民公园教众人习练,从一招一式教起。现在看着越来越多人喜欢这门功夫,我觉得再累也值得。”如今,张永平已有入室弟子10余人,学员超百人。
张永平四十余年如一日地坚守与推广,让这门传统武学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程派八卦掌不是简单的拳脚功夫,它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结晶,能在乌海落地生根,是我这辈子最自豪的事。”张永平感慨道,“练八卦掌先练心,‘尊师重道、尚武崇德’这八个字必须刻在心里。很多学员练了几年,不仅身体好了,性子也更沉稳了。”
几十年间,张永平在各类赛事中屡获殊荣。2001年参加全国八卦掌邀请赛获得优秀奖;2019年参加内蒙古传统武术比赛获一金一银;2020年参加内蒙古传统武术精英赛获得一金五银;2022年参加七省“三才杯”全民健身线上武术大赛获得两个一等奖。谈及赛事经历,他说:“程派八卦掌表演的器械有刀、剑、枪、斧、钺等几十种,其表演作品有八卦掌、八卦刀等,许多作品获过大奖。这些奖项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大家对程派八卦掌的认可。”同时,他积极响应“非遗进校园”,“我最喜欢来学校给学生们传授程派八卦掌,看着学生们认真习练的样子,我就觉得传承有了希望。”
从乌达区人民公园的晨练场到社区、校园,程派八卦掌已成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闪亮名片。在绕圆走转的步法里,藏着阴阳相生的哲学智慧;在刚柔并济的掌法中,凝结着尚武崇德的文化根脉。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传承这门技艺,不仅是在学一招一式的筋骨锤炼,更是在传承一份自强的精神。程派八卦掌的故事,没有在时代变化中褪色,反而在代代相续里愈发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