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北疆”2025内蒙古民歌大会现场。(赵政宇 摄)
■记者观察
本报记者 王超
8月30日,“唱响北疆”2025内蒙古民歌大会在乌海湖畔激情开唱。八方来客相聚于此,既为赴一场民歌的盛宴,也为亲眼见证——打响“沙漠看海·中国乌海”文旅品牌的乌海究竟凭借怎样的魅力,让这场大型文化盛会连续四年钟情于此,落地生根?
一场影响力广泛的民歌盛会,在选址上从不只是简单“落地”,更像是一场审慎而充满期待的双向奔赴。四年如一日,乌海能以稳健而充满感染力的姿态,一再成为内蒙古民歌大会的东道主,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和底气?
乌海的魅力,源于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
作为黄河进入内蒙古的首站,这里三沙交汇——乌兰布和、库布其与毛乌素在此相拥,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于此融合。作为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天南地北的建设者在此安家,43个民族和睦共居,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样态。蒙古长调、短调,爬山调、漫瀚调、二人台,宁夏花儿、陕北信天游……多元音韵在此落地生根、交错生长,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深入基层,让艺术的种子在民间不断生发。
乌海,如同一座文化的熔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这种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正与民歌所承载的人民性与多样性不谋而合。加之湿地、沙漠、高山、湖泊并存的自然风貌,更为民歌创作提供了充沛的灵感。这一切,都让乌海顺理成章地成为民歌艺术绽放的理想舞台。
连续四年成功承办民歌大会,不仅源于乌海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依托于其坚实的服务保障能力与清晰的文化自觉。近年来,乌海依托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充分挖掘展示北疆文化时代价值中的“乌海基因”,系统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加大对外宣介力度,让乌海的名气愈发响亮。
数据显示,2024年,乌海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3580场,惠及群众260万人次,同比增长14.3%;全景式沉浸歌舞剧《三线印记》成功首演;创作各类文艺作品800余件,116人次入展入选国家级、自治区级展赛——这些都是乌海文化活力的生动注脚。与此同时,近年来,环乌海湖马拉松赛、国际帆板大赛、航空嘉年华、马帮大会等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也持续锤炼着乌海在活动组织、场地设施与公共服务方面的综合能力。
更重要的是,乌海始终将民歌大会视为“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活动期间通过惠民演出、群众性文化活动,让民歌真正走进街巷阡陌、融入百姓日常。市民的文化获得感与参与热情持续升温,为民歌大会营造出浓厚而真诚的社会氛围。这座曾经的“煤城”,正借助文化的力量,实现向“文旅之城”的华丽转型。
四载相守,民歌大会已深深嵌入乌海的城市脉络与发展图景。它不再仅仅是一场文化活动,更成为乌海展示转型成果、增强城市吸引力的重要窗口。大会期间,游客在聆听天籁之音的同时,还能参与特色美食节、非遗产品展销等配套活动,更能深度感受乌海湖的潋滟、甘德尔山的雄奇、沙漠的壮阔,收获特色文旅体验。
当古老的民歌再次响彻黄河之畔,我们听到的,不只是草原的回响,更是一座城市与一项文化盛事共同成长的时代之音。
在这里,每个人都能遇见自己心中的那片歌海,那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