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 家长也“开学”!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9-02 11:39:18

本报记者 姜瑜

当阳光温柔地洒向操场,欢快的小脚印也布满了校园的每一个地方;久违的上课铃声再次响起,琅琅的书声也随之飘出窗外,与林间清脆的鸟鸣组成一首充满韵律的“开学曲”……9月1日,我市各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均拉开了新学期的序幕,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启新的知识旅程。对于家长来说,也迎来了一个非同小可的“开学季”。那些刚刚进入新学段的孩子们,他们离开熟悉的地方进入新的环境,这时候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就如同幕后的总导演一般,会默默影响孩子适应的步伐。

“孩子成长路上的关键词是什么?”“如何配合学校,怎样当好家长?”“我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优秀的爸爸?”“我怎么这么不放心孩子?”……如果你家有萌娃初上幼儿园,或是刚刚步入小学的大门,抑或是刚上高中开始寄宿生活,还有的孩子走得更远,他们虽然大多已经成年,但对于首次离家到外地上学,父母依然有“一百个不放心”……每当孩子步入人生旅途上的新起点,父母的心情往往很复杂,他们既兴奋又担心,甚至会过度焦虑。记者带着这些家长关心的问题采访了一些有经验的“过来人”,看看他们如何为这些家长支招儿、“上课”。

适度引导 暖心陪伴

让孩子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对于幼儿园小班孩子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离开了温馨的家,来到了幼儿园这个陌生的新环境。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集体生活,成了很多家长最大的任务。对此,海勃湾区第十三幼儿园副校长杨洁给出了一份父母“成长”指南。

当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时,父母先不要生气或责怪孩子,也不要太紧张,很多父母一见到孩子哭闹着不上幼儿园,自己的情绪也随之上头,其实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杨洁说,正确的做法是应先安抚孩子,接纳他此刻的情绪,不要试图欺骗他,家长可以和他达成共识,告诉孩子这次的分离只是短暂的,并约定好来接他的时间。几次过后,如果父母能按照约定来准时接他,孩子就能慢慢接受父母只是暂时离开的现实,内心的恐惧自然会慢慢消除。另外,家长依然可以在家里通过游戏的方式,让他们明白分离的原因和过程,从中也可以让孩子学习到安心说“再见”的方法。杨洁说,幼儿园也会通过“渐离式”入园的方式,让孩子一点点适应新生活。

“那些在幼儿园里人际关系不好的幼儿大多都不懂得分享,没有换位思考的意识,不顾及其他小朋友的感受,这些孩子适应起幼儿园的生活也会比较困难。”杨洁说,家长可以在家里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告诉孩子在幼儿园小朋友都是共用玩具与设施,要学会与别人分享、学会轮流玩等,这样孩子会渐渐形成分享意识,并建立规则,这对融入集体生活非常重要。

另外,老师还会经常安排小班的孩子一起玩游戏,孩子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踩脚、撞一下这类小状况,家长要教孩子在遇到这类小意外时,只要对方不是故意的,就要宽容一些,原谅对方。“家长以身示范,尽量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当孩子不小心犯错时,家长也要理解孩子的感受,然后再帮助孩子处理,这样孩子就会学着体谅同学、帮助同学,这样的孩子自然会有一个好人缘,而且自己的体验感也会很愉悦。”杨洁说道。

总之,只要家长适度引导、暖心陪伴,孩子就能适应初入幼儿园的新生活。

放低期待 放慢脚步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当孩子步入小学的大门,做父母的兴奋中常常又伴随着紧张,对孩子不确定性的新生活难免焦虑。对此,记者采访了具有丰富执教经验的小学班主任张春娟,她用温情智慧的“好点子”来化解家长的焦虑。

“孩子的成长是自然且独特的,不要随意地为他们的成长设限,而是放低期待、放慢脚步,陪伴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张春娟是海勃湾区滨河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老师。她表示,对于刚刚步入小学大门的孩子,家长有效地帮助他爱上小学生活远比“焦虑”情绪驱使下的任何做法强百倍。

“小学生喜欢学习的前提,就是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喜欢同学,并对学习充满兴趣。只有这样,他才会对学习充满热情并不断地成长进步。”张春娟强调说,家长没有必要刻意在孩子的学习上花太多的心思,而是想办法让孩子爱上学校、爱上学习。“孩子有属于他自己的人生,家长如果一味地在孩子成绩方面与别的孩子比较,就会影响到他和学校、学习的关系,甚至会破坏他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影响他的身心健康与全面成长。”张春娟告诉记者,在多年的执教经验中,她建议广大家长不要急功近利,要用教育学的眼光与心理看待学校与孩子,慢慢等待孩子成长,多一点耐心与爱心,让他把基础都打扎实,把学习、阅读、热爱集体等良好习惯养成。

“经常有小学一二年级的家长向我求助,说孩子做作业速度慢、字写得不好、学习跟不上,很着急地问我该怎么做才能改善。”张春娟说家长的这类诉求在小学一二年级非常普遍,家长谈到孩子做不好的时候,自己往往也很着急,如果学校老师批评了孩子,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和别的小朋友比较,内心也会很焦虑、很无助,这时候孩子很需要家长的理解与体谅。“如果家长这个时候也指责孩子的话,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挫折,自信心也难以树立。”张春娟说。

“六岁孩子的认知能力还没有那么强,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比如字词写错、拼音记混等,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想一点办法,比如制作一些卡片,通过和孩子玩卡片游戏让孩子记住字词或拼音,并在这个过程中串编一些有趣的故事,或是和生活场景等联系在一起等,这样孩子在不经意间就学会了。这类做法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并让他觉得学习不是一件难事。”张春娟说,希望家长在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时能少一些情绪的宣泄,多一些智慧的帮助,要放松心情、信任孩子,等一等,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追上来。

舍得放手 信任孩子

用自我成长助力孩子成长

踏入高中校园,大多数学生还会迎来人生首次寄宿生活。对此,家长又要担心了:“他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吗,没有我们在身边,他会适应吗?”“学习本来就够紧张了,生活也得不到照顾,这可怎么办呀?”对于从小依赖父母的孩子,能否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及寄宿生活?家长又该在这一时期扮演什么角色?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我市的一些高中生、老师和“过来人”,让他们为新入学的高中生支支招儿。

在市第六中学读高二的姜智慧告诉记者,她在上初中的时候,父母都要牵着她的手过马路,她到现在都不知道家到学校应该坐几路公交车,因为父母很不放心她,天天都要接送。“去年刚住校时,我妈每天至少给我打两个电话,问的也都是一些生活细节问题,我隔着电话都感觉到,她比我焦虑多了,我只能耐着性子安抚她。”说起这段经历,姜智慧说因为父母忽略了对她独立能力的培养,致使她过去一年都在适应高中阶段的住宿生活。“学在学校、住在学校,这就意味着许多事情都需要我自己去做,遇到问题也要我自己解决。一开始,我当然不适应这种生活,我的心情大多时候都是低落的,好几次我都想打电话让他们把我接回家,但后来我选择了再坚持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也学会了求助老师、同学,那种突破自己的感觉特别好。现在,我非常喜欢我的住宿生活。”姜智慧告诉记者,她在上高一时不仅自己适应了住宿生活,还帮助同学解决了不少难题,这让她在适应了高中寄宿生活之余,还收获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每个人都愿意自己在同伴中是有价值的,青春期的孩子尤其如此。”曾就读于市第一中学的王云说,他当初之所以能很快适应寄宿生活,就是因为他乐于助人,不断提升解决事情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价值感不断得到提升,这让他感到寄宿的快乐,也让他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颇为受益。王云在外地一所中学当老师,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建议广大父母放开手,让孩子自己走。“天下只有不去做的事情,没有做不成的事情。”王云说,对于孩子来说,成功的前提是他要有机会去做事情,而这些机会需要父母提供,并教他们如何争取。小到家里的家务,大到外面的与人打交道,家长都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只有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了一件事的时候,他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是父母代劳所无法比拟的。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没有给他独立成长的机会,那他上了高中之后,这个“工作”就一定要给“安排”上了,因为高中毕业,大多数孩子都要离开父母独自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了。所以,父母该放手时就放开手,放手培养出来的孩子因为经历过生活的艰辛,也会更明白父母的不容易,会成长得更加充分完整。

“要想做一位合格的高中生家长,培养出优秀的孩子,需要不断地学习。”同样也是妈妈的教师田静告诉记者,阅读就是父母很好的一种学习方式。“阅读让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少了一些迷茫与焦虑,多了一些理智与清醒。”在田静看来,当很多家长忙于领着孩子上各种兴趣班的时候,她和爱人带着儿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这是因为她曾读到过卢梭的“自然教育”法则;当有的家长盯着孩子做练习的时候,她的儿子在厨房里制作各种创意美食,或是照看鱼缸与花卉,在这个过程中她并不觉得忐忑,因为她很喜欢曾经读到的那句“对人一辈子负责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如今,儿子远赴国外求学,田静却从不担心他会吃不惯西餐,因为儿子的厨艺了得,因此还收获了不少友谊。“如果我没读过那些教育著作的话,也许也会走很多弯路,正因为我读了那么多书,在教育孩子方面才达到不错的效果。”田静建议家长,不妨把焦虑的时间放在阅读或其他学习方式上,用自我成长的方式来给孩子有效的助力。

慢半拍 缓冲带

用祝福代替担心与焦虑

从熟悉的家乡到陌生的大学校园,气候差异、饮食变化、生活习惯调整等,都有可能让初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感到不适应,因此,家长在这个时候也会表现出“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分离焦虑。对此,父母到底怎么做才是孩子们所需要的呢?

“将焦虑重新定义为孩子成长的契机,认识到独立生活是对孩子的一场必需的磨炼,这意味着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进步,每一次试错都能为孩子带来宝贵的经验。”过来人刘俊认为,面对离家求学的孩子,家长不妨用祝福来代替担心。当初,女儿离开乌海去武汉上大学时,她恨不得跟着女儿一起去武汉陪读。如今,她终于学会放手,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主旋律。

“孩子刚离开家的时候,父母也不必强迫自己立刻洒脱,也不用把担忧都压在心底,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爸妈会想你,但更期待你在大学的精彩’,这种带着温度的祝福,既能疏导家长的焦虑,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我的离开不会对爸妈造成太大负面情绪’。”刘俊说,适度的悲伤是正常的情绪排解,带着祝福的不舍也会成为孩子心理的支撑。所以,父母在表达不舍时,不妨慢一拍,把祝福也表达出来。

当孩子进入大学生活时,父母可以与孩子建立“缓冲带”式的沟通方式。刘俊说,当孩子发来信息,父母不必秒回,也不必事事都要追问清楚,但是可以在睡前发一句“今天有没有遇到开心的事?爸妈为你骄傲”;在孩子分享成就时,你也可以说“你靠自己做到了,为你点赞”。这些碎片化的祝福,会成为孩子心里的“安全锚点”,哪怕他日后遇到困难,也会记得父母的那份信任与祝福。祝福不是放手不管,而是“我在你身后,你尽管向前”的底气。

当你目送孩子走进校门的一瞬间,不管是哪一个阶段的校门,家长其实都在完成一场又一场的属于自己的成长,那就是承认孩子终将成为独立的个体,也承认值得拥有自己的人生剧本。这一场场分离从来都不是终点,而是用智慧与爱搭建起的桥梁,让孩子们带着家长的认可与信任,在更远的世界里活出自己期待的样子。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