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故事
杨星灿
50年前,在乌海地区的许多基层单位,活跃着一批土记者,为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新闻战线上的“轻骑兵”。他们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甚至我与他们一起采访、为他们修改稿子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恍如昨日,思兹念兹,历久弥深。
1967年11月,海勃湾市革委会报道组成立时只有我一人,既负责对外报道,又要办油印小报,整天东奔西跑,忙得不亦乐乎。1968年下半年,卡布其煤矿“二〇九青年掘进队”队长蔺先业调到报道组,我们除继续搞好上述两项工作外,还狠抓了全市通讯员队伍建设。经过一年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到1969年底,全市共建起54个通讯组,有261名通讯员,其中工、农、兵通讯员占80%以上。市属各单位包括机关、企业、学校、商店、医院、农场以及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驻地厂矿、企业、生产建设兵团等,都建立起了通讯组,就连地处偏远的拉僧庙渡口陶瓷厂、交通闭塞的摩尔沟煤矿、只有几十个人的马车公司等单位,都无一遗漏,实现了通讯报道工作全覆盖。1970年,我们学习上海市川沙县的经验,把海勃湾市革委会报道组改名为海勃湾市土记者站,把基层单位的通讯组改名为土记者组,所有通讯员一律改称土记者。
为了提高土记者的新闻写作水平,我们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一是选派新闻写作基础比较好的土记者到市土记者站和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鄂尔多斯报社进行“面对面、手拉手”的专业培训,每次每家2至3人,2至3个月。这项措施一直坚持到乌海市成立之初。二是开展“四好土记者组”“五好土记者”活动,半年进行初评,年终进行总评。如1970年,共评出117煤田地质勘探队、卡布其煤矿等5个“四好土记者组”和59名“五好土记者”。三是建立土记者碰头会制度。在碰头会上,大家互通有无,介绍经验,畅谈体会。如1975年1月17日的土记者碰头会,共有36名土记者参加,大家济济一堂,其发言之踊跃,气氛之热烈,至今仍言犹在耳,历历在目。四是抓好先进典型。1970年3月,我们在内蒙古胜利机修厂召开全市通讯报道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了内蒙古胜利机修厂、卡布其煤矿、117煤田地质勘探队等单位搞好通讯报道工作的经验。
办学习班是提高土记者新闻写作水平最为有效的办法。我们先后举办过两期土记者学习班。第一期是1969年11月5日至11月19日共半个月时间,在建工部八局八公司二处(驻地西卓子山水泥厂)举办的,共有20名中央和自治区驻地企业土记者参加,聘请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鄂尔多斯报社的编辑、记者讲授新闻知识、采访体验。第二期是1971年5月1日至6月1日共1个月时间,在海勃湾区举办,共有40名市属单位和兵团的土记者参加,由我们土记者站的人员讲课。两期学习班的后期都进行了实地采访活动,共写出60多篇新闻稿件、文艺作品、小评论等,其中40多篇分别被《内蒙古日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鄂尔多斯报》采用。
经过几年艰苦不懈的努力,一大批土记者成为新闻宣传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立足本职工作,扎根基层,不脱离生产、不脱离群众,很多单位都办起了有线广播和油印小报,把新闻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同时,每年都有100多篇稿件被各级新闻单位采用。王改兰,呼铁局二段六队工人,参加了第一期土记者学习班,后被调到呼铁局《火车头》报社当编辑。赵鸿民,兵团24团宣传干事,土记者,恢复高考后上了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乌海师范当老师,后经我推荐,被调到乌海日报社当编辑,后来任要闻部主任、副总编辑、乌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兵,内蒙古胜利机修厂工人,参加了第一期土记者学习班,是全市土记者中的佼佼者,写了大量的新闻稿件和文艺作品,后来被调到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先后担任国家发展出版社社长,《中外第三产业》杂志总编辑、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还有海勃湾市百货公司的师日新,海勃湾市电机厂的孙占荣,老石旦煤矿的胡贵洲,108地质探勘队的于峰……,这些亲切而熟悉的面孔,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好想他们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