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乌海市分行: “三力联动”绘就乌海绿色转型新图景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8-29 09:37:52

■金融助企在行动

作为黄河“几字弯”畔的典型资源型城市,乌海正加速从“乌金之海”向“绿能高地”蜕变。中国人民银行乌海市分行以“三力联动”机制为抓手,让“金融活水”流向产业升级“毛细血管”,在破解资源型城市融资困局中“贷”来发展新活力。截至二季度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为106.65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的15.53%,绿色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政策引导力破局:以水权为质押,让黄河水成“活资产”

“获得水权质押贷款,觉得很意外,也很激动。”乌海蓝益环保发电有限公司负责人感慨道,“我们计划升级垃圾焚烧设备,却因抵押物不足陷入僵局,多亏这个‘水权贷’,我们的节水改造和技术创新计划才能起死回生。”

针对节水型企业融资困局,202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乌海市分行联合市财政局、水务局印发《关于开展“水权贷”“节水贷”绿色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导辖内金融机构深挖节水领域信贷需求,创新推出“水权贷”“节水贷”等产品,打破抵押物不足的僵局。依托该政策,乌海蓝益环保发电有限公司以24.62万立方米黄河水权为质押,成功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首笔“水权贷”500万元,让水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融资产。截至7月末,累计有4家金融机构为6家民营企业授信6127万元,更多企业在节水降耗中实现绿色转型,金融要素在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中的作用充分发挥。

创新驱动力赋能:以信用为依托,让电费单变“通行证”

“要是没有‘电能通’,我们105亿元的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项目得卡壳。”内蒙古华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指着厂区里的智能化反应塔坦言,“年初,企业技改进入关键期,可1.95亿元的电费周转资金成了‘拦路虎’。”

身为资源型城市,乌海市80%的工业企业集中在煤焦、采矿、化工领域,企业年均电费支付近百亿元,资金需求量大,传统信贷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急需拓宽融资渠道。中国人民银行乌海市分行精准捕捉这一痛点,迅速联动市财政局、乌海供电公司和辖内金融机构,召开“政银企”对接会,将“电能通”电费信用贷款推向市场,这一创新产品直击生产制造类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内蒙古自治区首笔“电能通”贷款投放签约仪式上,内蒙古华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两家企业通过1.4亿元“电能通”专项贷款完成电费缴纳,另有10家企业与蒙商银行乌海分行达成7.5亿元贷款合作意向。

“电能通”的成功落地,不仅为乌海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更为构建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探索出新路径。

金融牵引力提质:以银团为引擎,让周转金成“加速器”

桩机起落、吊臂舒展,机械轰鸣、焊花飞溅……走进甘德尔山深处,乌海抽水蓄能电站的“同步攻坚”正火热上演。

“这个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5.05万吨、减少标煤消耗约35.86万吨,还能带动装备制造、建材、旅游等多产业协同发展,推进乌海产业从‘一煤独大’向‘多业支撑’转型。”项目负责人介绍道。

重大项目的推进,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中国人民银行乌海市分行主动统筹辖区金融资源,联动6家金融机构组建银团,以66.71亿元银团贷款为项目“输血”,同时紧密跟踪国家“双碳”目标下绿色能源基础设施政策导向,指导金融机构动态对接项目建设关键节点需求。截至7月末,金融机构已投放使用贷款18.82亿元,助力项目顺利完成库盆开挖、大坝填筑等工程。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乌海市分行指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为该项目提供央行低成本资金支持,全方位服务降碳、扩绿、增效,为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撑。截至二季度末,乌海抽水蓄能有限责任公司累计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金额达2.96亿元,带动碳减排量1.45万吨,对推动煤电、煤化工等产业高端化、低碳化转型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从破解节水企业融资困局的“水权贷”,到缓解民营企业资金压力的“电能通”,再到银团贷款的助力以及央行货币政策的加持,绿色金融正成为推动乌海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动能。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乌海市分行将继续推动金融创新与产业转型向“新”而行,不断丰富产品矩阵,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让“金融活水”持续滋养乌海转型沃土,绘就“绿能高地”的崭新画卷。

(陈洋 冯贤)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