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普正在制作扒猪脸
烧毛
老汤加料
卤香
诱人的扒猪脸
■黄河岸边是我家 · 遇见非遗(16)
张文杰 文/图
每一方水土,都镌刻着独特的文明印记。在乌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是黄河岸边生生不息的古老回响。
都说非遗是触摸文化根脉的温暖印记。
晨光暮色,四季更迭,烫画的笔尖勾勒出时光的纹路,挂毯经纬间穿梭着生活的温度,千年驼铃回荡的丝路传奇、黄河涛声浸润的民间智慧,最终都化作烟火人间里跳动的文化脉搏。
都说非遗是唤醒历史记忆的时光信笺。
陶泥塑形,丝帛染彩,吹糖匠人的吆喝声仍在街巷回荡,蒸馏酒坊的风幡犹在风中飘摇。那些被时光打磨的技艺,是孩童眼中的神奇魔法,是游子梦里的故园符号,粗粝或精巧的纹路间,藏着跨越时光的时空对话。
都说非遗是联结族群情感的精神纽带。
马头琴的长调悠远苍茫,乌海快板的节奏欢快清脆;八卦掌的步法如行云流水,形意拳的起势似风雷激荡。在这里,四十多个民族的文明交融共生,不同地域的智慧在黄河岸边扎根,生长出枝繁叶茂的文化根系。
乌海是一座被匠心点亮的城市。这些非遗技艺,是沙漠绿洲不熄的火种,是城市肌理中跃动的韵律。它们与奔涌的黄河同频,与浩瀚的沙漠共舞;与葡萄美酒的醇香交织,与山海沙城的精神共鸣。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现代人寻找精神原乡的途径,让传统之美在钢筋铁骨的城市里焕发新生。
若您也喜欢探寻非遗和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请与我们同行,一起开启这场“遇见”之旅。
背景介绍
饮食,作为民生之本,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人们果腹充饥的日常所需,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形、气候、物产也各不相同,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八大菜系”。扒猪脸的制作技艺就是源自鲁菜传统烹饪技法,融合北疆饮食特色,既有鲁菜精华,又取本地口味之长。该项技艺在三代人的坚守与推广中,逐渐成为乌海本土特色美食名片。代表性传承人张普所制扒猪脸,依托河套平原的优质食材,以“精卤慢炖”为特色,色泽红亮,且肉质佳、口感软烂、咸淡适度、满口醇香。该项技艺于2023年被评定为乌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5年被评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千年鲁味 烟火承载
中华膳食文化博大精深,早在商周时期就已有雏形,到唐宋时期,饮食文化中的南北菜肴便各成体系,至清朝初年,川菜、鲁菜、淮扬菜、粤菜,已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四大菜系,再到清朝末年,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遂共同构成“八大菜系”。
鲁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首,发源于齐鲁大地,依托黄河农耕文明与渤海渔盐之利,历经数千年发展,从先秦的饮食哲学奠基,到明清的鼎盛辐射,再到近现代的守正创新,始终以“重本味、讲火候、精技艺”为核心。而扒猪脸这道极具烟火气的经典菜,正是鲁菜千年传承里的独特所在。
先秦时期,齐鲁大地农耕与渔盐业发达,猪、牛、羊等家畜养殖普遍,为肉类菜肴提供物质基础。孔子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强调食材处理与烹饪的精细。当时鲁地已有“卤制”的做法,虽未特指猪脸,但“去腥增香、慢炖入味”的思路,与后世扒猪脸的核心技法一脉相承。两汉时期,铁器与厨具的普及,鲁菜烹饪技艺也迎来飞跃,“煮、炖、卤”等技法愈发成熟。此时鲁地对猪肉的处理已相当精细,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中记载的“蒸豕”“卤肉”做法,对猪肉火候与调味的把控已具章法。扒猪脸的雏形也在此阶段显现,剔除杂质、焯水去腥等步骤,为后续卤制入味打下基础,而豆酱、盐、醋等调料的广泛使用,也让早期卤猪肉逐渐有了“酱香醇厚”的风味特征。魏晋南北朝时,鲁地民间已有“卤猪头”的吃法,虽工序不如后世复杂,但“整猪脸卤制、注重入味”的特点已现,成为扒猪脸的直接前身。大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就曾出现过“蒸猪头”的记载。
唐、宋是鲁菜风味与地位双重提升的关键期,扒猪脸也从“民间小吃”向“特色菜肴”演进。在唐代,鲁菜跻身宫廷御膳,民间烹饪技艺也随之精进,鲁地厨师对猪脸的处理更趋细致,开始注重“肉质软烂不脱骨”的口感;宋代汴京城鲁菜馆林立,“卤猪头”成为热门菜式,《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市井宴席必上卤味”,便包括卤制猪脸,此时已出现“大火烧开、小火慢卤”的标准流程,与现代扒猪脸的火候把控基本一致。明、清更是鲁菜鼎盛期,扒猪脸的技艺也趋于成熟,“扒制”技法愈发精湛,扒猪脸也融入“高汤提鲜、静置入味”的步骤,风味更显醇厚。在随着山东人“闯关东”“走西北”的历史背景下,鲁菜技艺广泛传播,扒猪脸的做法也被带到各地。
三代传承 匠心独运
在乌海,鲁菜传承者结合当地口味改良,选用河套平原优质粮食猪,以二十余种香料秘制卤汁,让扒猪脸从“鲁地风味”蜕变为“乌海特色”,成为鲁菜地域化创新的典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市知名餐饮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扒猪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普。这门技艺的源头,要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张普的外祖父蒋春学当年在部队时,有幸跟随炊事班的鲁菜师傅习得“扒猪脸”的基础做法。1958年,蒋春学转业来到海勃湾,成为一名厨师。“那时候哪有现在这么多饭店啊,谁家办个红白事,能请他去做道扒猪脸,都是件体面事儿。”张普说,“当时他做的扒猪脸,凭着软烂的肉质、扑鼻的香气,很快在海勃湾闯出了名气,也让这门手艺在乌海扎下了根。”
1988年,蒋春学的女婿张振国(张普之父)在乌海市开启餐饮事业。张振国没有固守鲁菜的老做法,他发现乌海人偏爱更浓郁的酱香、更软烂的口感,便一点点调整卤料配方、延长焖煮时间。经过数年打磨,这道扒猪脸渐渐有了“乌海味儿”,张普说:“好多老顾客就奔着这口来,说吃着更对胃口。”2007年,张普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他说:“刚开始学的时候,光掌握火候就难住我了,大火卤制要猛,小火焖煮要稳,差一点味道就不对。”在张普的坚持下,他不仅熟练掌握了选料、清洗、烧毛、卤制、焖煮等全套工艺,更想着让这道传统美食被更多人看见。2020年,他带着家族传承的扒猪脸参加乌海市第一届“八方滋味在乌海”特色美食评选,最终获奖。张普回忆说:“拿到奖的时候特别激动,这不仅是对我的认可,更是对我们三代人坚守这门手艺的肯定。”
扒猪脸的制作技艺,就藏在每一道细致的工序里。“选猪脸就得挑河套平原的粮食猪,肉质紧实还鲜,不是这种猪,做不出这个味儿。从清洗、烧毛,到初步煮制去污垢、深度清洁去毛根,每一步都不能含糊。大火卤制时,卤料的配比要精准,小火焖煮要有耐心,让味道慢慢渗进肉里,这样才能色泽红亮、肉骨分离。”张普介绍道。端上桌的扒猪脸,切开后肥瘦分明,入口咸淡适度,满口醇香。
城市记忆 留住“乡愁”
这道美食的背后,更藏着乌海这座移民城市的包容。“乌海是座年轻的城市,当年我外祖父来的时候,到处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张普说,就像其他特色美食一样,扒猪脸也是文化交融的产物,“它带着鲁菜的根,又融入了西北的味儿,就像乌海人一样,包容着不同的文化,最后活出了自己的特色。”如今,面对餐饮业转型和工业化美食的冲击,张普仍在坚守。“这手艺不能在我手里断了,我现在也在教年轻人,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乌海不仅有好风景,还有这样一道藏着三代人匠心的美食。”在他看来,这道扒猪脸早已不只是一道菜,更是乌海人的家乡美食符号。
然而,这道藏着三代人匠心的美食,正面临时代浪潮的考验。随着餐饮业转型加速、工业流程化美食抢占市场,传统烹饪技艺的传承之路愈发狭窄。扒猪脸的制作工艺,历来靠传统厨师与家庭成员“口传心授”,没有标准化的流程手册,全凭手感、火候与经验的积累。张普说:“如今,年轻人对传统美食的兴趣不大,尤其外卖快餐等饮食文化的普及让不少人忽略了手工烹饪的珍贵,所以这门技艺要是无人想学,就可能陷入传承的困境。”即便如此,以张普为代表的传承人从未停下坚守的脚步。
为了让这门手艺“不断档”,他们主动走出厨房,将技艺置于更广阔的舞台:走进各类传统美食文化节,让扒猪脸的香气飘向更远的地方;开展技艺培训,手把手教年轻人掌握选料、腌制、焖煮、扒制的每一个细节;开放老厨房、推行“明厨亮灶”,把原本藏在后厨的烹饪过程变成动态展示,让公众直观感受一道扒猪脸从生肉到成品的匠心付出。
在张普心中,扒猪脸早已超越了“食物”的定义。它是乌海人的“家乡符号”,咬一口软糯的肉,就能唤醒老一辈建设者的奋斗记忆,也能让年轻人读懂城市的包容性。张普说:“我要坚持守护好这道美食,让本地人能留住‘乡愁’,也让外地游客尝到乌海的特色风味。”从移民城市的饮食文化交融中诞生,在时代挑战中坚守,扒猪脸的传承故事,仍在时间的流转中续写着属于它的味觉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