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主理人主持开展小区巡回议事。
■文明实践推荐官
本报记者 段维娜 文/图
为破解未成年人在假期里沉迷手机、社交匮乏、社会实践不足等难题,今年暑假期间,乌达区梁家沟街道永昌佳苑社区以“专业引领、志愿参与、多方协同”为理念,聚焦未成年人成长与社区治理双向需求,组建“小小主理人”志愿服务队,创新实施“童创π计划”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将少年儿童的亲和力、想象力转化为社区发展新动能,为基层治理注入青春活力。
“孩子愿意参与,但得先摸清需求。”永昌佳苑社区党委书记王雁鹤说,“在多方指导下,社区建立‘3+4+2’的需求评估体系,形成‘体验—调研—实践’闭环。”为让“小小主理人”快速上手,社区还定制“三阶赋能课程”:初阶为“社区认知课”,通过挖掘老故事、手绘地图,帮孩子摸清小区“家底”;中阶为“能力提升课”,以情景模拟、案例解析,训练沟通协作与问题分析能力;高阶为“实战演练课”,通过直击社区难题,引导孩子讨论“清理楼道杂物”“打造共享角”等方案,全程让孩子主导。
“原来帮社区做事这么有成就感,比在家玩手机有意思多了!”谈起参与“童创π计划”的感受,“小小主理人”们纷纷说出这样的心里话。社区依托人口精细化数据库,联动辖区教职工、心理导师、设计专业大学生等资源,设计出满是童趣的招募海报与宣传内容,还围绕“三阶赋能课程”推出3个特色服务板块、20余项实践项目,让志愿服务既有趣味性,又有实际意义。
“欢乐冒险岛”里,孩子们解锁“督察员”“主持人”“传承者”等9种身份。戴上“督察员”袖标,就能跟着社区工作者巡查小区卫生,把散落的垃圾收进垃圾袋;拿起话筒当“主持人”,可以在社区广场组织传统文化小课堂,教爷爷奶奶剪窗花、唱童谣;化身“传承者”,还能采访社区老党员,把红色故事记在笔记本里。不久前的文明社区共建活动中,10余名小小主理人更是主动上前,用稚嫩的声音向居民提问:“奶奶,您觉得咱们小区哪里还能变得更干净?”“叔叔,您知道楼里有会唱歌的邻居吗?”轻松的互动不仅收集到居民对社区建设的意见,还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自己从“被照顾的小孩”变成了“能为社区出力的小大人”。“童心探访记”带孩子们走进专题展览馆、辖区企业,在参观中了解城市发展;“奇思妙妙想”则让他们的创意落地,在墙角打造微型花园、给老旧楼道贴文明标语、用颜料给树木画卡通图案,原本不起眼的角落,在孩子们的巧手下渐渐焕发出新活力。
“攒够志愿服务时长我们就能抽盲盒,我抽到过‘煤宝宝’。”小小主理人张梓欣兴奋地分享。社区瞄准孩子对文创的喜爱,推出“盲盒表扬”:完成任务可抽盲盒,普通款是主题徽章,隐藏款为社区文创形象“家宝宝”“煤宝宝”,集齐可兑换心仪的盲盒。此外,社区根据服务时长与成效发放表扬信,公开肯定孩子表现。此前楼道治理议事会上,小小主理人李浩然的建议被采纳,不仅获得证书,想法还写入管理公约,让孩子切实感受“付出有回报”。
“‘童创π计划’是项长期探索。下一步,我们将联合更多资源,把孩子们的建议转化为治理‘协议’、创意打造成社区‘品牌’,推动‘小小主理人’带动家庭参与,实现从为人治理到与人治理的质变。”王雁鹤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家门,用创意服务邻里。“童创π计划”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既破解了未成年人成长难题,更以“童心”为纽带,激活社区治理“神经末梢”,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